麵粉公仔 消逝于新马路的指尖技艺

木箱里彩麵翻飞的魔术时刻,终究淹没在喷水池的车水马龙里。翻阅阿正漫画集《昔日风情一漫画澳门街》,那些在横街窄巷绽放的麵粉公仔,恍如昨日重现。

1980年代新马路转角,总有位白髮匠人盘坐木箱前。竹籤在他布满皱纹的指间旋转,胭脂红与孔雀蓝的麵团揉捏交缠,倏忽化作关公的青龙偃月、武松的虎纹腰带。孩童们围成半圆,见证孙悟空的金箍棒从指尖窜出,仕女髻上的绒花随风轻颤。最妙是麵团蒸发水气后,竟能将神韵凝固在竹籤上,彷彿赋予了戏文人物第二重生命。这门源自北方的「捏江米人」手艺,随移民潮扎根澳门。老匠人深谙生存之道,将超人与叮噹猫混入传统戏偶,警员制服与忍者头巾渐成新宠。某年市政厅邀其赴葡国展艺,彩麵捏就的大三巴与葡国鸡,竟成另类文化使者。酒楼宴席间,他的微型寿桃与鲤鱼跃龙门,亦是筵席间流动的风景。

然彩麵易乾裂的宿命,恰似技艺传承的隐喻。改良配方后的公仔能久存不坏,却挽不住时代更迭的脚步。当塑胶玩偶佔据玩具铺,当手作时光敌不过速食娱乐,木箱里的缤纷世界终究阑珊。最后一位传人退休后,市政档案里只余几帧发黄照片,见证过往街角的魔幻时刻。如今走过议事亭前地,总觉某处空气里仍悬浮着彩麵的甜香。那些被竹籤定格的英雄美人,可还记得自己曾活在匠人温热的掌心?当最后一抹胭脂红褪成记忆的灰度,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门手艺,更是一代人与街巷对话的方式。

捏麵人-林伯。(澳门记忆官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