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百年古剎雀仔园福德祠

雀仔园福德祠被评为澳门文物建筑,是一座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古剎,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虽历经风雨洗礼,但仍屹立不倒,成为雀仔园区唯一的土地庙,祠内供奉福德正神、妈祖、财帛星君、玄坛及太岁等神祇,并保存了多个历年由雀仔园坊众捐赠的匾额、对联、香案及香炉等器物,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和百姓的安宁。此外,祠内更存有由雀仔园坊众所立、澳门唯一中葡文对照的庙宇碑记。雀仔园福德祠土地公神坛。(澳门记忆官网图片)

雀仔园福德祠坐落在马大臣街与罗宪新街交界,这里曾是澳门一个繁华的地段,人来人往,商贸兴隆。福德祠并非一开始就坐落于此,它的迁建过程,颇为曲折。据史料记载,该祠始建于咸丰年间,当时仅为一座简陋的土地庙,供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穀丰登。然而,在风雨的侵袭下,土地庙逐渐变得破败不堪,栋宇将残。

为了輓救这座古剎,当地的坊众和值事们发起了重修活动。在光绪八年(1882年),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资重修福德祠。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福德祠终于焕然一新,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澳门政府的马路拓展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座刚刚重修完成的土地庙又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雀仔园坊众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与澳葡政府沟通协商,最终争取到了在新址重建福德祠的机会。新址便是现在的罗宪新街地段,这里距离原址并不远,但却拥有更为宽敞和便利的环境。于是,从光绪八年开始,雀仔园坊众及各界善信便集资重建该庙,历时四年,终于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落成了这座新的福德祠。

新庙见证中西文化交融历史

新建的福德祠以砖木结构为主,围墙顶部巧妙地融合了中式宝瓶和西式花线的装饰,展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庙门为拱形,外墙呈灰色,整体显得简洁而庄严。进入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敞的天井,右侧为神殿,供奉着福德正神、妈祖、财帛星君、玄坛及太岁等神祇;左侧为公所,是坊众们议事和举行活动的地方。墙上和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画像及雕塑,殿外则陈列着「肃静回避」等仪仗牌和一个古色古香的化宝巨鼎,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除了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外,雀仔园福德祠还保存了多个历年由坊众捐赠的匾额、对联、香案及香炉等器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块中葡文对照的庙宇碑记了。这块碑记由雀仔园坊众所立,是澳门唯一的中葡文对照碑记,它见证了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城市的独特地位。

「神功戏」开锣「土地诞」至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福德祠的土地诞。这一天,雀仔园福德祠都会举办盛大的「神功戏」表演,以酬谢神恩和祈愿平安。神功戏是往昔本地渔民及陆上居民信仰习俗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意即「为神造就功德」,藉戏曲表演娱神娱人、神人共乐。在土地诞前夕,工人们便会在罗宪新街搭起戏棚,为即将举行的神功戏做好準备。由于雀仔园福德祠位于民宅之中,没有庙前地,因此戏棚只能搭在狭窄的街道上。但这并不影响百姓们的热情,他们纷纷涌来,争相观看这场盛大的表演。

当戏剧落幕之际,演员们马上更换戏服,化身为「八仙」前往福德祠为土地神送上祝寿,以示正式踏入土地诞正日。

雀仔园福德祠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土地庙,更是当地百姓精神寄託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澳门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也承载着无数百姓的信仰和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