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名录——澳门土地信俗
澳门作为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的地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华人将家乡的土神和信俗带到澳门,形成历史悠久、独特鲜明的土地信俗文化。2017年,特区政府将土地信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21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地信俗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澳门的重要体现。
澳门土地信俗作为澳门华人社群的重要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信俗在澳门的发展与传承体现了居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澳门土地信俗以三大土地庙——沙梨头土地庙、下环街福德祠、雀仔园福德祠为核心,辅以遍布全澳约200个土地神坛,形成了独特的土地文化。土地神形象多样,包括牌位、石碑、坛、龛、庙宇等,供奉的土地公公常被描绘为慈祥老翁,象徵护佑一方土地、万物丰产、社区祥和。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土地爷爷宝诞」(俗称「头禡」)是重要节庆,信众会供奉贡品、烧衣纸,并前往土地庙祭拜。此外,每月初二和十六的「打迓」祭拜活动也体现了信众对土地神的虔诚。
澳门土地信俗分布广泛,除三大土地庙外,还有近10所专门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及160多个公共土地神坛,遍布住宅、商铺、墓园等场所。在社会共同努力下,土地信俗得到保护与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澳门文化的重要象徵。

澳门土地信俗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澳门记忆》图片。(澳门记忆官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