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土地诞 澳门的信仰传承和街坊情
在澳门,若问要最多人供奉的神明,相信非「土地神」莫属,几乎所有居民、商号门外都安奉土地神。走到街上,不论在街头或街尾,总会有一座土地神龛或是小福德祠。除了路边的神龛之外,在庙宇中也设有土地神位,而在一些社区更设有福德祠或土地庙,如沙梨头土地庙、下环福德祠和雀仔园福德祠等。而在澳门的传统节庆中,二月二土地诞无疑是一个极具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这一天,全城的土地庙都会为土地公贺寿,家家户户也会带着香烛祭品,前往街边的神龛或福德祠,进行祭祀仪式,祈求土地神的保佑,希望阖家平安、身体健康。
沙梨头土地庙土地诞醒狮贺寿。(澳门记忆官网图片)
土地神,又被称为「福德正神」或「土地公」,在澳门民间信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被视作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祇,其由来众说纷纭,但无论其起源如何,土地神都已经深深融入了澳门居民的生活之中。在古时,人们依靠农耕为生,大地如同父母般的存在,因此土地的祭拜便逐渐兴起。而坊间也渐渐认为「土能生白玉,地可生黄金」,所以土地神也被商家奉为「财神」和「福神」。
沙梨头土地庙贺寿记
每逢农历二月二土地诞,澳门大大小小的土地庙都会热闹非凡。沙梨头土地庙和雀仔园福德祠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两个庆祝地点。两间庙宇的值理会都会组织举行各种贺诞活动,如舞狮、上演神功戏和敬老宴会等。
土地诞正日早上,家家户户都会带着香烛祭品来到土地神龛或福德祠前进行祭祀仪式。在沙梨头土地庙,贺诞气氛尤为浓厚。各家体育会的队伍敲锣打鼓,由舞狮带领来到庙内参拜。这些体育会大多由各行各业的工人组织而成,他们通过舞狮等方式来表达对土地神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参拜后,部分舞狮队伍会离开土地庙,前往其他福德祠和庙宇继续参拜,而来自沙梨头的体育会队伍则会在沙梨头浸信学校的室内操场上集结。
沙梨头浸信学校所在的位置,曾是沙梨头土地庙的庙前地。每逢土地诞,这里都会举行神功戏等庆祝活动。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庙前地一度被霸佔为游乐场和住宅,神功戏等庆祝活动也因此没落了一段时间。但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努力,这片土地得以重新利用,虽然学校在此兴建,但大型的参神仪式和神功戏依然在学校的操场上举办。在早上十一时左右,各家体育会的舞狮队伍集结完毕后,沙梨头土地诞的参神仪式便正式开始。由庙宇的值理和一众嘉宾一起上香后,十多头舞狮在操场上舞动起来,标誌着沙梨头土地庙贺诞活动的正式开始。
雀仔园福德祠贺寿记
除了沙梨头土地庙外,雀仔园福德祠也是土地诞期间的重要庆祝地点之一。在福德祠门外的祭台上,会放置几尊土地神的小神像。这些神像不仅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物品,更是过去花炮会活动中的重要元素。花炮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贺诞活动,据老街坊所述,花炮是一件纸扎品,中间摆放小神像,每次约为二三十个。每件花炮都代表一位神祇,其中寓意财运的第六炮「财帛星君」最为抢手。当时的花炮会在农历二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敲起铜锣大声叫喊,花炮一飞沖天后再掉下来时,人们会争相去抢炮。抢得花炮的人或团体便可以领取神像回去供奉。然而,在五十年代后,这项贺诞活动被取消。虽然花炮会已不存在,但一些小神像依然在雀仔园的商铺中流传。当舞狮队伍拜过福德祠后,便会到这些奉有花炮的商铺中祈福。
在农历二月初五这一天,雀仔园福利祠还会举行「百岁宴」,邀请坊内的年长街坊参与。这场宴会规模宏大,一晚两场,大摆百围酒桌,近千人参加。其中最年长的街坊还会得到金牌作为祝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年长的街坊感受到了社区的关怀和尊重,更让年轻人了解了土地诞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土地诞下的「街坊情」
雀仔园土地诞神功戏演出。(澳门记忆官网图片)
二月二土地诞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更是澳门居民人情味和信仰传承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节日里,大家通过祭祀、舞狮、神功戏等活动来表达对土地神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这些活动也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繫和凝聚力,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份来自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邻里关係逐渐淡化。过去那种打开大门就是邻里的情景,现在已经被住宅冰冷的墙壁所包围。邻居之间见面如同陌生人一般,更加谈不上什么街坊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月二土地诞等传统节庆更显得弥足珍贵,一系列的贺诞活动不仅是澳门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更是对人情味和社区凝聚力的渴望和追求。
图文资料:《澳门记忆》https://www.macaumemory.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