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联智库座谈会探轻轨发展 吁加快规划西线中线实现循环运行
由民联智库主办、澳门基金会赞助「民生座谈会」,第一期以「澳门轻轨的现状与挑战」为题,邀请到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助理教授杨华杰、澳门创新发展智库理事长黄麒原、中联办研究室副处长王自华等,座谈会由民联智库理事长陈冰冰主持,针对轻轨系统的规划与升级路径展开研讨。会议以「 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国际经验与本地实践,为澳门构建高效、包容、可持续的交通网络,提出系统性建议。
民联智库举办「民生座谈会」,探讨「澳门轻轨的现状与挑战」。 (资料图片)
杨华杰指出,成功的公共交通网络需围绕「微观站点、中观线路、宏观网络」三维协同框架展开,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出行行为引导。他以东京、哥本哈根、库里蒂巴等城市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这些城市在TOD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如东京新宿站周边密集的出入口设置与立体步行系统,哥本哈根沿五条走廊进行的城市扩张,以及库里蒂巴的公交廊道等,为澳门的交通规划提供借鑒意义。
料轻轨助分流自由行游客
黄麒原指出,随着轻轨道路网逐步构建,日均载客量实现倍数级增长,叠加轻轨东线预计于2028年通车,将有效分流来澳自由行游客,满足澳门居民及外地僱员的离岛通勤需求。
然而,澳门轻轨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在微观站点层面,轻轨站点建设受到历史城区保护和居民生活区的限制,导致站点周边融合不足,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在中观路线方面,澳门轻轨未能充分发挥站点的特色功能,客流量过度依赖单一需求,且巴士接驳服务与轻轨脱节。在宏观网络方面,轻轨路线未能有效覆盖主要通勤走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路。
专家建议加快建设轻轨交通路线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后认为,应进一步规划西线和中线,实现轻轨的循环运行。 (民联智库提供图片)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后认为,应加快建设完整的轻轨交通路线,进一步规划西线和中线,实现轻轨的循环运行,并通过连接主要功能节点、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服务中长距离出行及旅游人群,从而减轻本地交通压力。
在具体措施上,应根据区位特征,在功能、交通接驳、公共空间步行环境、运营管理和信息科技等维度进行相应的新建或微更新,合理利用轻轨内部与外部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明确重要站点的特色。同时,需增强巴士与轻轨的转乘协同,扩展网络覆盖範围,并建立整合的客服系统,以提升整体出行体验。
出席本次座谈会还有民联智库副理事长崔基锡、许治炜、施俊忠,副秘书长刘嘉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