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闭「美国之音」: 全球传播格局变动下的深度审视

美国政府早排削减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M)规模,旗下具有标誌性意义的“美国之音”陷入瘫痪,1300多名员工被迫“行政休假”。这一有着83年历史、曾用约50种语言向全球输送新闻资讯的老牌外宣媒体,已实质性停摆。此事件犹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及港澳地区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从国际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美国之音”长期充当美国政府对外意识形态渗透的 “马前卒”,在国际舆论场中,传播行为本应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然而“美国之音”却将新闻工具化,通过製造信息不对称,破坏传播生态平衡。对中国而言,“美国之音”的关闭有着多维度的意义。在国际舆论格局重塑层面,这使得美国造谣抹黑中国的关键舆论阵地被移除,减少了不实信息对国际社会认知的误导,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争取到更公正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中国真实声音的传递。从传播效果理论来看,以往 “美国之音”的虚假信息扰乱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而其关闭为中国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传播、构建真实全面的国家形象提供了契机。

在港澳地区,“美国之音”及其背后势力长期利用传播手段,传播不实信息。如今其关闭,为港澳地区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平稳发展减少了外部舆论干扰,有助于港澳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与内地的紧密联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儘管“美国之音”被关闭,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知。从国际传播的动态发展来看,美国不会放弃意识形态宣传,极有可能促使宣传工具转型,採用更隐蔽、更契合现代传播趋势的方式继续对外输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即时化,虚假信息的传播与伪装更为容易。中国需进一步提升舆论应对能力,强化信息甄别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虚假信息,同时积极开展建设性的国际传播,提升自身话语影响力,在複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把握主动权 ,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与价值的正向传递。

澳门汇智社理事长 黄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