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与重聚之间》

凌晨三点的青茂口岸依然灯火通明,我拖着登机箱穿过自动闸机,这已经是我这个星期第四次往返粤澳。行李箱里装着刚签下的合作协议,却找不到一个澳门本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分享。

五年前在横琴租下的共享办公室,如今只剩下一个小角落的空间。玻璃门上贴着「大湾区青年创业基地」的烫金标识,里面却常常只有前台小妹独自值班。上周路过时,看见她正用手机追剧,桌上咖啡杯里的拉花早已消散殆尽。

上一次举办的会员聚餐,十二人的圆桌也只坐了不到一半。有人举着红酒说要去杭州做直播,搞文创设计的朋友在中山找到了代工厂,做活动统筹的朋友打算解散团队,另谋出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宴会厅格外清脆,像一串散席前的钟声。

深夜的澳门电召车里,司机听说我刚出席完社团聚会,突然打开话匣子:「我儿子在横琴搞什么元宇宙,说以后要带团队杀回澳门做项目。」后视镜里,他的眼睛在霓虹灯变换中忽明忽暗。车经过旅游塔时,我看见对岸建筑塔上正轮播着大湾区的宣传片。

行李箱的滚轮碾过亚马喇前地的碎石路,发出细碎的声响。这声音让我想起儿时在营地大街听到的制鞋匠敲打皮料的声音——那些老师傅总说,最好的皮料要经过反复揉搓才能显出色泽。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在经历这样的揉搓过程?

澳门会展产业联合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陈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