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共饮一江水 自来水与内地合作保证供水

澳门自来水公司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城市发展、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紧密交织的历史。从最初的供水量不足、水质问题,到后来的水荒危机,再到与内地合作解决水源问题,澳门自来水公司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了供水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为澳门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珠海竹仙洞水库在1960年3月8日向澳门输送淡水。 (澳门自来水网站图片)

在澳门电灯公司总经理嘉理仁的改革下,澳门自来水公司大大增加了供水量,并且改善食水的水质。然而,自来水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卫生有关,毕竟污水造成的胃肠病一直肆虐,提供过滤且消毒的净水是解决疫症的良方。不过这些自来水却带有化学物质的异味,对数百年来饮用山泉与水井的民众而言,自来水的初体验简直是灾难的味道!这不单是味道的问题,茶楼和餐厅等重视水质的商户更反对使用自来水,纷纷要求恢复天然的银坑水。

随着时代变迁,自来水的味道可以靠时间适应,但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来澳门避难的人口不断增加,加上雨水供应不够且需求急增的情况下,即使新口岸大水塘投入运作,自来水公司仍陷入供不应求的困境。

解决抗战时期的水荒问题

抗日战争结束后,供水问题依然严峻。新口岸水塘的储水主要依赖雨水,这种天然的补给方式极不稳定,一旦遭遇乾旱年份,水塘就会乾涸。在1948年至1970年间,澳门地区多次遭受严重水荒的侵袭。在淡水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自来水公司不得不限制居民和商户的取水量,甚至将水管中的淡水改为供应咸水,仅供清洁和非饮用之需。

同时,公司还派出水车到各区运送食水,进行配售。然而,这些限水措施给居民和商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们纷纷要求解封水井以解燃眉之急。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市政厅最终作出了让步,解封了部分水井。

与内地合作解决水源问题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澳门自来水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外地。1958年,中华总商会与自来水公司共同向中山县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在湾仔的银坑和竹仙洞修建两座大水库,并修筑连接前山水坝的输水管。1959年,内地当局批准了这一请求,工程随即展开。1960年,两座水库先后竣工,竹仙洞水库在3月8日正式向澳门输送淡水。儘管在1960年代澳门仍曾因水荒而实施限水措施,但随着与内地供水系统的逐渐改善,澳门的供水状况在1970年代开始趋向稳定,水荒问题终于成为了历史。

供水改革引致公司财务负担

进入1970至1980年代,澳门的自来水供应日益普及。市内大多数住宅和建筑都配备了供水设施,居民们无需再到街上担水,就能在家中享受到清洁的自来水。与此同时,澳门的旅游业和製造业也飞速发展,多家酒店、娱乐场、酒楼和餐厅等相继开设。稳定的供水成为了支撑旅游业的重要基石,而纺织业、制衣业及各类生产活动也离不开充足的供水。随着城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对自来水供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供水量、水质到水压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这给自来水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公司重组与新水源开发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水量需求,1981年澳门自来水公司邀请了香港新世界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裕彤成为股东,注入新资金并重组公司业务。 1985年,澳门自来水公司进行了架构重组,由法国利安水务集团(现苏伊士集团)和香港周大福有限公司(现新创建集团)合资成立了「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并与政府签订了为期二十五年的「食水供应公共服务专营合约」。

重组后的澳门自来水公司着手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水量需求。为了解决原水不足的问题,澳门与珠海当局开始寻找新的水源,并最终选择了西江磨刀门水道作为永久供澳饮用水源。他们修建了连接两地的输水系统,在1988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整个系统从西江磨刀门水道的挂定角取水,输往竹仙洞水库后,再经输水管道进入澳门的青洲水厂和珠海拱北水厂,为两地提供稳定且长远的饮用水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