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施政报告聚焦生育难题: 政策组合拳能否打破少子化困境?
在全球人口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澳门同样面临少子化挑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24年澳门新生婴儿数量为3,607人,同比下降2.8% ;女性首次生育年龄中位数攀升至31.3岁,较上一年增长0.3岁。基于此现状,澳门特区政府在新一期施政报告中推出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试图扭转人口增长趋势。
施政报告中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现出明显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经济补贴层面,澳门政府创设全新育儿津贴制度,向澳门永久性居民家庭中未满3岁的婴幼儿,每月发放1,500澳门元补贴,全年合计18,000澳门元;同时将出生津贴调整至6,500澳门元,结婚津贴提升至2,220澳门元,实现对生育全流程的财政支持。此外,2023年底推出的《医学辅助生殖补助计划》,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免费有限度的辅助生殖服务,弥补部分家庭的生育缺口。
从政策落地效果看,这些措施对减轻生育家庭负担具有直接作用。以育儿津贴为例,其年度金额能够覆盖婴幼儿奶粉、尿布等主要日常支出;出生津贴与结婚津贴则在生育关键节点提供经济支援。在社会心理层面,政府的主动作为释放出明确的鼓励生育信号,增强了潜在生育家庭的心理认同。
然而,少子化问题的解决远非单一政策所能完成。当前澳门青年群体面临住房、就业、个人发展等多重社会压力。澳门房价持续高位运行,年轻家庭为实现住房需求不得不长期积累资金,从而推迟生育计划;职场竞争环境中,生育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仍存,尤其女性职员可能遭遇晋升空间收窄等问题。此外,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是关键因素——现代澳门居民更侧重自我价值实现与生活质量提升,生育意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破解澳门少子化困局需要更广泛的政策协同。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可在住房保障体系、职场生育友好环境构建、生育观念引导等领域持续发力。例如,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针对年轻家庭的购房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职场生育保障制度,确保生育后职工的职业发展权益;同时创新经济补贴模式,探索分阶段奖励机制,与现有政策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

澳门汇智社理事长 黄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