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华砖铭文明与澳门文遗保护的新篇章。 《散佚澳门纪年古甓图志》新书首发

世界读书日之际,由澳门城市大学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赵强撰写的新书《散佚澳门纪年古甓图志》昨首发。此书获澳门基金会资助,文物出版社出版、雅昌文化集团承印,以跨越一千九百多年的古甓研究为脉络,揭开中华砖铭文明与澳门文遗保护的新篇章。

首发仪式及分享会于昨天(4月23日)下午三时在澳城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中联办宣文部副部长白冰,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梁树森,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肖珑;澳城大校董会副主席孔繁清、协理副校长朱德林、研究生院副院长周龙、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李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忠、金融学院副院长邝婉桦、图书馆馆长师丽梅、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代表韩昊英及创新设计学院执行副院长王伯勛、教授戴定澄等出席。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视频致贺词称,此新作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是一部古砖的“编年史”,又是一把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

全书以澳城大珍藏的一百三十余件历代纪年古甓为核心研究物件,辑录实物照片与拓片近四百帧,结合砖铭考释与工艺分析,系统梳理了从东汉永平八年至民国戊子年的一百一十三个明确纪年古甓,涵盖六十二种年号,堪称一部跨越千年的砖铭文明编年史。不仅对古甓的纹饰、铭文及製作工艺进行科学考据,更透过篆、隶、楷等多元书体演变,揭示古代文字艺术与社会审美的互动关係。

出席嘉宾讚赏称,值世界读书日出版此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珍贵文献,更以艺术化的表达唤醒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文遗的珍视。

赵强称,古甓是镌刻于砖石上的历史密码,是建筑文明的见证,也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古甓研究是金石学的延续,更对澳门历史建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古代砖材的工艺特性,可为当代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同场,赵强向出席嘉宾以及澳大、澳科大、澳理大和澳城大代表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