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支持、托育服务及生育文化重塑
2025年度施政报告创设育儿津贴: 计划由2026年起向澳门永久性居民中3岁以下婴幼儿, 每月发放1,500澳门元,每年合共18,000澳门元津贴; 出生津贴调整至6,500澳门元,加强对新生儿家庭的经济支援,鼓励生育。
这政策的出台主因是澳门生育率低迷乃多重社会结构矛盾的体现,需以系统性政策重塑生育友好环境。以下从经济保障、托育支援与文化重塑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一、建立阶梯式育儿经济支持体系:针对住房与育儿成本过高的核心痛点,可实施「公屋优先+育儿现金补贴」双轨制。将生育子女数纳入公共房屋分配评分标準,每生育一胎加权10%-15%。税务结构改革:将子女抚养支出纳入所得税抵扣项目,实施累进式扣除额(首胎扣减15%、二胎25%、三胎40%),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二、构建「普惠+弹性」托育服务网络:扩充公共托育供给:在每个堂区设立至少2所公立全日託中心,提供12小时延时服务,收费控制在家庭月收入5%以内。 创新弹性工作制度:立法保障育儿阶段员工每日1小时弹性工时、每年6天育儿假,同步建立「在线託管平台」整合社区托育资源,形成公私协作的照护网络。
三、推行性别平等导向的生育文化重塑:增加男性育儿责任,将现有的父亲待产假增加到14天为不可转让育婴假并配套父亲专属育儿培训课程。 培养正确生育观念:资助製作展现多元家庭形态的影视作品,在教育体系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将生育决策从个人考量转化为社会共同责任。透过制度性引导,可逐步改变「生育=女性牺牲」的社会认知,建构更具包容性的生育文化。
澳门生育问题的破解,需超越碎片化福利补贴思维,转向「经济保障—服务支持—文化重塑」的立体长期政策架构。唯有当生育从家庭私领域抉择转变为社会共担的公共事务,方能根本扭转「不愿生」的结构困境。这既需要未来政府主导的资源投入,更需企业、社区与公民社会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生育支持生态系统。

滙青研社会长 梁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