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吁优化青茂口岸商场指引 发挥「免税店+美食」双核心优势

青茂口岸大楼六楼「粤澳名优产品博览中心」自投入运作以来,虽备受各界期待,但人流和生意均不及预期。有工程师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该中心的确存在动线规划、社区导向性及文化适配性等方面不足,导致场地的整体使用效率及营运潜力受到明显限制,但总体而言并非结构性问题,可透过规划与设计细节上的调整进行优化。他又指,随着商户的逐步进驻及相关优化措施的落实,该场地具潜力成为一个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业与社区交汇点。有工程师建议优化青茂口岸商场指引,强化导向标识的清晰性与可辨识性,同时突出美食广场与免税店这两大吸引点。(本报记者摄)意见倡在口岸大楼内增设指示牌和宣传广告,增加青茂口岸商场曝光率。 (特约记者简东拿摄)

身兼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的本地工程师陈桂舜指出,首先在动线规划方面,场地设计未能有效引导人流,作为展销层的人流集散点,该中心配套项目之一的美食广场的连接动线存在标识不清的问题,例如关口与天桥的扶手电梯及入口标识模糊,导致使用者经常错过正确路径。此外,从关口入境大堂搭乘扶手电梯时,需经过一层政府执法部门楼层,这样的动线安排容易引发使用者的心理疑虑,进一步削弱了空间的导向性与便利性。

其次,在社区导向性方面,现场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青茂口岸楼上办公人员目前需先到地面大堂,与旅客共用公共电梯前往该层,缺乏直达上层办公区的专用电梯,也未提供独立的职员用餐区,使得办公人员的日常使用体验受到限制。同时,虽然青茂口岸周边居民知悉该美食广场的存在,但由于大楼外缺乏明显的大型标识与广告,难以吸引居民将其作为日常用餐选择,导致未能有效发挥「社区食堂」的功能。

陈桂舜进一步分析称,该场地在文化适配性方面亦存在挑战,参照本澳过往多数设于居住区内商场的楼上美食广场,其使用模式普遍呈现居民使用率较低、因此应视附近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这一模式在青茂口岸美食广场同样有所体现,显示出场地未能充分融入社区文化与生活习惯,也未能针对不同客群进行更贴心的规划设计。

吁提供专属优惠培养固定客源

针对上述问题,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陈桂舜工程师从设施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议。首先,在动线设计方面,应强化导向标识的清晰性与可辨识性,建议以美食广场与免税店为核心焦点,通过突出这两大吸引点带动整层商业服务的流量。同时,可优化设于区域走廊尽头的美食广场入口的空间辨识性,例如利用灯光、色调对比等设计手段,令使用者能从远距离清楚定位。此外,针对办公人员的需求,可考虑设置专用电梯及独立用餐区,并参考现时博企娱乐场度假村模式,为本楼(青茂口岸)职员提供专属优惠,以吸引固定基础客源,稳定商户收益。

建议提升场地多元化吸引力陈桂舜认为,青茂口岸商场具潜力成为一个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业与社区交汇点。 (受访者提供图片)

在提升社区导向性方面,他建议在大楼外增设明显的广告标识,强化居民对美食广场的认知。同时,应结合场地的文化适配性,针对上班族与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规划。例如,可设置针对上班族的快速用餐区,以及适合旅客及居民的多功能用餐空间,从而提升场地的多元化吸引力。

他重申,总体而言青茂口岸大楼美食广场的问题并非结构性根本问题,可透过规划与设计细节上的调整优化。随着商户的逐步进驻及相关优化措施的落实,该场地具潜力成为一个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业与社区交汇点。透过免税店与美食广场的双重吸引力,不仅能带动同层其他商店的发展,也能促进社区与商业的良性互动,为大楼注入更多活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