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有的文化气质 微型国际都市下的公共图书体系
澳门,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名城,自回归以来,在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不仅在经济、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也在文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重要阵地,其发展与变迁尤为引人注目。
澳门中央图书馆。(力报资料图片)
澳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变迁,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明记忆与未来图景。回归以来,在特区政府的文化治理理念嬗变中,公共图书馆从单纯的文化设施逐渐转变为多元文化空间,成为澳门知识传播体系的重要载体。政策演进呈现出从建设到服务、从单一到多元、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的清晰轨迹,特别是2020年市政署图书馆系统与文化局体系的最终整合,标誌着澳门建立起统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小型阅览室融入生活场所
在这座微型国际都市里,共图书馆体系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着称。这些图书馆、图书室、自修室及阅览室遍布社区,与澳门这座小城紧密相连。它们多以细小型阅览室的形式存在,巧妙地融入公园、街市等市民日常生活场所中,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和学习空间。这些图书馆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收藏结构的变迁尤其值得关注。从回归初期葡文文献佔主导,到今天构建起「三文四语」的特色文献体系,澳门公共图书馆完成了从殖民遗产到本土文化的转型。全球最大的土生葡人文献特藏与「澳门记忆」数字化项目的并重,既保存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又面向未来开拓创新。
公私合作铸文化场所促亲子关係
在澳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私人或企业家以及热心人士的捐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黄营均基金就曾支持过民政总署(现市政署)的购书和硬件配置工作。这些捐赠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同时,图书馆还积极配合各社区特色,推动社区阅读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公园内设置相关的文化、文学讲座,以及推动小义工和义工妈妈计划等活动,都体现了图书馆在促进社区和谐、增进亲子关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型服务模式拓图书馆功能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澳门的公共图书馆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行。它们不仅服务多元化、注重市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还积极发展图书馆电子化及网络化等新型服务模式。这些新型服务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阅读体验。例如,通过电子图书馆系统,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通过网络化服务,市民可以方便地参与各种在线阅读和教育活动。这些新型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範围和功能,也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澳门公共图书馆的演变史,是一部微型国际都市探索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殖民时期的知识管制到回归后的文化赋权,从物理书库到智慧文化节点,这个知识生态系统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正演化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为全球城市的人文发展提供了珍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