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的本土化

站在製作人的角度,近年澳门娱乐市场大量引进外来演唱会,虽然有效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不禁令人思考: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培育出属于澳门自己的演艺产业链?政府与大型娱乐场演出场地的协同支持,或许是破题关键。

澳门拥有全球顶尖的演出场馆硬件,却长期缺乏本土演艺内容的培育土壤。当各个场馆被国际演出使用时,澳门本地的製作团队和艺人却苦于没有展示平台。这种资源错配,也许正是制约澳门演艺产业化的核心瓶颈。

如果可以建立场地使用配额制,要求大型娱乐场演出场地每年预留一定比例档期给予澳门本土製作项目,并在场租、技术配套上给予优惠支持。拉斯维加斯的经验证明,强制性的本土内容配额是培育在地演艺生态的有效手段。

其次可以设立专项製作基金,对由澳门团队主导的商业演出项目,提供最高製作成本补贴。但要设立严格的商业考核标準,确保项目具备市场竞争力而非依赖补助。

最重要的是构建产业对接平台,定期举办"澳门演艺项目推介会",让本地製作团队直接面对场地运营方和投资方。通过专业化的商业对接,促成更多市场化合作。

这些措施的核心,是要让澳门演艺从"代工模式"转向"原创模式"。当本地团队能够主导从策划、製作到演出的完整产业链时,澳门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演艺经济。

作为从业者,我们期待看到的不只是多几场由澳门人製作的演出,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在这里,澳门的故事能够通过专业的商业运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真正的”演艺之都”。

业界期望当局与大型娱乐场演出场地的协同支持,培育出属于澳门自己的演艺产业链。(资料图片)澳门会展产业联合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陈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