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现金分享新政

一张澳门身份证,一万元现金,如今多了一道183日的居住门槛。

昨日公布的《 2025年度现金分享计画》终结了17年「零门槛」派钱历史。新规要求居民除持有有效身份证外,2024年全年需身处澳门至少183日才能领取现金。三类人群可豁免: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及在横琴或大湾区工作求学的跨境群体。现金分享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初是抗击通胀的临时措施。但此后金额不断攀升,永久居民领取额从5000元增至1万元,逐渐演变为外地居民口中的「澳门人年度福利」, 但时移世易, 现在这一万元的现金分享郤成为现今大多市民交租、交学费的适时补助。

183日背后的公平博弈:新增门槛直指福利公平性痛点。早年社会各界早有质疑:移居海外仍能领钱,学者更指现金分享刺激消费效率低。183日要求(参照公积金制度)将福利绑定在「常住澳门」实质上,八类跨境豁免则体现政策弹性。

消费券争议触及民生底线:当社团提议「以消费券替代现金」,民间反弹激烈,直斥「不可取做法」。剥夺选择权:现金可付药费、学费、租金等,消费券逼人「为消费而消费」;滋生套利空间:过往消费卡曾现商户违规套现;弱势群体最受伤:对靠此维生的家庭是「断救命绳」。

福利转型的三年期:2025年7月15日起发放的新规设有 「三年半申诉期」,为跨境居民留足空间。长远看,183日仅是起点。学者呼吁建立分级机制——高收入调降、低收入增加,将资源倾斜至弱势社群的养老金、育儿津贴等精准福利。当通关人流每日在横琴口岸穿梭,183日规则重新定义「澳门福利谁属」。消费券的「刺激经济」大旗,掩盖不了对菜场阿婆买药钱、单亲家庭学费钱的剥夺。还富于民的真谛不在「有钱可派」,而在「让民做主」—那张万元支票背后的自由支配权,才是澳门人十七年来守护的尊严。

滙青研社会长 梁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