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媒体大讲堂—舞剧《龙·舟》举行 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和艺术化探索

2025澳门新媒体大讲堂第二期于5月29日假中国银行大厦顺利举行。本场活动以「舞剧《龙·舟》: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和艺术化探索」为主题,特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行委会大型活动部副部长史前进,中国新锐编导钱鑫,广州歌舞剧院荣典首席舞蹈演员依力凡、庞冠宇,以及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舞蹈家专委会委员、现代芭蕾舞编导舒琴,共同就如何通过舞台艺术实现当代表达、与观众展开深入对话,共同探讨如何在时代语境中创新演绎中华文化精髓。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副部长白冰,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教育资源厅厅长邓伟强,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出版处高级技术员梅仲明,澳门镜平学校校长、澳门互联网文化协会会长黎世祺,中国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绮玲,澳门日报助理总编辑陈文戈,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新媒体联盟主席朱海生,澳门艺风娱乐首席执行官周泠浔等业界人士及学生出席活动。
在现场,史前进以「岭南三部曲」舞剧《醒·狮》、《龙·舟》、《英歌》为例,阐述透过非遗与现代表达的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他指出,非遗舞剧创作并非对文化符号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提炼与艺术创新,从「小作品孵化、打磨提升、推出大剧目」的路径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现代艺术和传统特质的舞剧体系。尤其是舞剧《龙·舟》,史前进特别提到,《龙·舟》在舞蹈语言、音乐设计、舞美视效与道具创意等方面均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气质与艺术美感,实现了从「抽象精神」到「具象视觉」的创意转化。
除了传统文化创新以外,史前进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十分关注,谈及如何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他强调新媒体推广与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一张票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追求情感共鸣的新趋势,并认为优化观演体验、培育观众,以及联动文化、旅游、体育和影视,是推动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深入青年群体的有效路径。
在沙龙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挖掘本地及湾区传统文化,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主题,从文化挖掘、文化守正创新及文化出海等多维度展开讨论。
钱鑫分享了如何让非遗文化「站上舞台、走进人心」的创作思考。他表示,我们现在的非遗,是很多年前的日常生活,从吃穿住行到节庆礼俗,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快节奏生活淡化了仪式感,但非遗从未远离。现代人身穿汉服、去吃传统美食等等,都是「无处不非遗」的具象化。钱鑫认为,「非遗入戏」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回到生活本身,创作时用心观察生活,便能让非遗真正「走进人心」。
在传统文化「一味守旧」和「过度创新」的界线划分方面,钱鑫表示,「守正」是坚守文化根脉与创作初心,「创新」则是在新的理念、科学技术与传播等方式的拓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但表达方式要与时俱进,唯有紧扣时代脉动,这才是真正实现守正与创新并行。而史前进则补充道,守的是文化的根基,创则要用时代的眼光和语境,回应年轻一代的审美与需求。
针对传统文化「出海」,史前进表示,精品剧目的本地巡演是走向国际的重要起点,通过片段精选推向海外市场。他强调,岭南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标识与鲜明风格,结合创新内容与世界语言的表达方式,能让海外观众眼前一亮,产生文化共鸣。此外,舒琴补充道,中国舞剧天然带有强烈的东方美学符号与文化气质,海外观众往往一眼便能辨识出中国作品与其他国际舞剧的不同;她认为这也是中国艺术作品在文化出海过程中最具优势的底色与力量。
另外,舒琴提到澳门虽小却文化肌理丰富,特别是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而成的城市氛围,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题材和创作思维。就此,她鼓励本地文化从业者立足自身文化根脉,善用丰富文化素材,勇于创作更具本土性和时代感的文化作品,连结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为了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舞台演绎的张力,舞剧《龙·舟》主演依力凡和庞冠宇讲述了他们从亲身学习龙舟技艺到舞台表演的难忘经历,以及现场呈现精彩表演,让龙舟精神的力量与美感鲜活呈现。
面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澳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剧《龙·舟》等艺术作品的出现,从非遗文化到国际剧目的创新,不仅为澳门弘扬传统文化带来极大鼓舞,还爲本地文化和艺术从业者提供创作新赛道。
在未来,澳门也能借鉴新颖和生动的艺术创作,推动本土文化符号舞台化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澱和区位优势,通过多元且生动的艺术演绎,进一步讲好澳门故事,为本地文化创新稳健发展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