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情怀到产业觉醒

站在舞台侧翼,看着灯光下挥洒着汗水的舞者们完成最后一个动作,我不禁想起十年前澳门演艺圈的样貌。那时的我们,靠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在狭小的排练室里燃烧青春。十年过去,澳门演艺产业已悄然蜕变,那些曾经被视作"玩艺术"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这个城市演艺产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十年,澳门演艺圈最动人的故事,不是某个巨星的诞生,而是无数专业人才的默默积累。来自澳门各个舞团的舞者们,开始在大型演唱会担任伴舞;本地乐队的乐手们,逐渐成为商业演出的伴奏主力;那些曾经在小型剧场摸索的舞台监督,现在已能驾驭万人场馆的複杂流程。更不用说那些影像设计师、灯光师、音响工程师们,他们用专业素养证明澳门人完全有能力撑起高规格的演艺製作。

这些人才大多出身文化艺术背景,却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了向产业思维的转型。他们不再只为艺术理想而创作,更懂得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产品。这种转变看似自然,实则是澳门演艺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然而,澳门演艺人才的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困境:首先,市场定位模糊。优秀的舞者可能同时接艺术节和商业演出,却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其次,评价体系缺失。目前缺乏客观标準来评估本土人才的专业水平,导致市场难以"优质优价"。最重要的是产业衔接不足。许多优秀人才因缺乏商业渠道而难以持续发展,导致流失问题,需要建立专业经纪体系,搭建人才与市场的桥梁。

当我们在某大场馆看到歌手尽情演绎,澳门舞者与国际巨星同台,听到本地乐手的精湛演奏,这些场景不应只是偶然。澳门演艺需要的是系统性的产业升级,让本土人才从"参与"变为"主导"。

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澳门製作"的品牌。就像拉斯维加斯的太阳马戏团,或韩国SM娱乐的造星工厂,澳门也可以培育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演艺品牌。但这需要从现在开始,善待那些默默耕耘的产业奠基者,为他们搭建通往专业化的跑道。

站在新的十年起点,澳门演艺不再应该只是文化的附庸,而应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支柱产业。那些汗水与灯光交织的夜晚,终将照亮这座城市的文化经济之路。

澳门会展产业联合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 陈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