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飞地助澳转型

澳门需要经济适度多元是社会共识,然而单靠一己之力实难突破。如何借助区域合作实现高水平发展,一直都是政策焦点。笔者稍早时带领学生前往上海进行企业参访,得知长三角的「科创飞地」实践经验,如能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制度创新,相信可为澳门提供一个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所谓「科创飞地」就是在科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或孵化平台作为「飞入地」,借力当地资源进行项目孵化,再将成果转化至「飞出地」实现产业化,实现双方甚至多方共赢。例如安徽企业先在上海松江安置高端人才研发技术,成果再拿到芜湖改进造船製程。因此上海与安徽之间的「飞地经济」,已不再是单向的资源外溢,而是强调要素、技术、制度与人才的双向流动与互补,构成一种「双向飞地」模式。

如G60松江•中安科创园等长三角的科创园区成功经验为澳门提供启示。园区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创新生态的孵化器,涵盖研发中心、人才公寓与展示平台。澳门若能以横琴为平台,对接大湾区科技与产业资源,有望仿效长三角的「双向飞地」模式策略,形成「研发在横琴、市场在澳门」的协同格局。在横琴容纳来自大湾区的高校与企业的研发资源,孵化出具地区优势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不必局限于本地消化,可回澳转化,也可留琴产业化,甚至输出至整个大湾区及走向世界。

「双向飞地」并非意味着把创新活动「外包发展」,而是透过制度设计,建立跨境、跨层级的协同网络。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输出科技资源,更重要是吸引地方产业需求反哺研发。澳门也可借鉴此路径,让人才、资金、制度、数据等资源在飞入与飞出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横琴的政策创新与行政对接可为此提供便利,若能进一步引入科研院所、创投基金、试验性监管机制,澳门的创新资源将不再受限于本地条件。澳门推动产业多元化,离不开区域协作与制度突破,若能够在一个更灵活的小环境中试错、试验,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生态,也许能为澳门开启一个融合创新、互利共赢的新方向。

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 苏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