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吁多举措遏黑工过界工 倡戴证识别证件堵过职漏洞

立法会议员梁孙旭在议程前发言中指出,近年在特区政府、博企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和吸引了不少大型盛事活动落户澳门,有效带动文旅消费,为本澳的经济注入活力。但另一方面,有艺文界反映,无论是企业或从业员,本地业界都难以参与由外地製作的项目,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近日有演唱会活动聘请68名黑工从事纪念品售卖,涉及留澳大学生、过界工作等,期间更有人疑似自称义工,企图避开责任,此事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新业态的发展,一些行业工作性质比较隐蔽、模糊和具流动性,容易衍生过职过界黑工。(资料图片)立法会议员梁孙旭吁多举措遏黑工过界工。(受访者提供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黑工问题一直冲击着守法的企业和本地僱员的生存空间,去年当局查获四百二十一名黑工,同比有所增加,社会一直反映本澳聘用非法工作者的违法成本低,打击力度有待加强。而艺文界反映今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少外地人士借《禁止非法工作规章》的例外情况,以提供指导性、技术性的服务,或文化交流及艺术活动的名义来澳,实际上从事各类与规定不符的工作,还有借「义工」的名义或直接用旅游签证来澳从事黑工。

促考虑引入「放蛇」制度

随着新业态的发展,一些行业例如装修、化妆、拍摄、广告、导游、盛事活动等工作的性质比较隐蔽、模糊和具流动性,难以监察和执法,容易衍生过职过界黑工。希望当局能正视,并进一步採取有效措施拨乱反正,包括要完善法律制度,增加处罚力度,加强巡查,考虑引入「放蛇」制度;要求会展和盛事活动相关人员佩戴识别身份的工作卡,以便精準识别人员身份,以杜绝黑工及过界劳工。此外,外地的企业及大学生未必熟识本地法律,需要加强向他们进行宣传和作出严格指引,防止触犯法律。

而针对本地行业发展方面,现时不少的盛事活动多数由外地公司一手包办,本地企业和人员难以参与。本人认为,产业的发展固然需要借鑒外地经验,但「1+4」产业发展的核心宗旨之一,是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为本地企业和居民带来更多的发展、创业、就业机会。因此,当局应探讨如何借助盛事活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培养本地人,为本地企业和僱员创造参与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