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交代特殊学生支援工作

因澳门特殊教育学生人数持续上升,特区政府于 2020 年公布新的《特殊教育制度》,该制度自 2021/2022 学年起生效,将具资优或身心障碍特质且需特殊教育的学生列为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并对评估、教育发展及课程等作出规定。

然而,不少家长反映,幼儿时期的子女存在情绪不稳、易失控等情况,同时在某些方面学习能力远超同龄人,呈现 「双重特殊儿童」 特徵,但寻求协助时困难重重。申请评估被教青局拒绝,学校及教师在未确定学生是否属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尤其是资优学生)时,未能提供适当协助与处理。家长担忧子女社交及情绪行为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又不想埋没孩子才能。有家长表示,若校方提供一定支援,孩子情绪和纪律问题会明显改善,但目前局方和校方处理方式缺乏恒常机制与统一标準。

国际上智力测试常态分布显示,120 - 129 分(优异智慧)人口约 6.7%, 130 分及以上(特优智能)约 2.2%,与 70 分以下人口比例相等。许多资优孩子存在发展不平均问题,如 IQ 高、EQ 低,但澳门资优学生与身心障碍学生资源不对等,令家长无奈担忧。

家长还反映,新制度生效前,双重特殊学生和身心障碍学生同为融合生,享有同等辅助资源。新制度实施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学生辅助资源变为拔尖班、兴趣班等拔尖资助,未为兼具资优与身心障碍特质的学生提供法例规定的心理资援及有效援助,并非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为目的。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质询:一、2023/2024 学年澳门正规教育非高等学生有 87127 人,按国际智力测试平均比例,约有近 2000 名资优特质非高等学生。不少家长申请评估被拒,原因是需学校转介或学生未获奖项。但《特殊教育制度》第五条规定,亲权或监护权行使者要求,当局应进行评估,为何仍有拒绝对?新制度生效后,教青局对可能具资优特质学生的评估状况及成效如何?对于幼儿阶段未达但接近 130 分的儿童,当局有何实质持续跟进措施?

二、《特殊教育制度》第八条规定资优教育发展内容,需教青局下属专门职能单位协调。目前哪个单位负责资优教育发展,有无具体工作规划?在推动资优教育合作方面,是否利用澳门教育资源,如与科学馆及本地高等院校合作?当局曾表示会完善资优领域评估及转介机制,以多元评量为原则发展不同领域资优评估方式,工作进度如何?有无足够工具评估未获奖但具其他领域卓越潜能的学生?

三、家长反映新制度出台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学生支援更少。《特殊教育制度》对融合生的定义变相排除双重特殊学生,情况是否属实?《学校发展资助计画》中融合生有额外辅助人员资助,资优学生只有培训班及学习辅导资助,非家长最急切需要。资优学生更易出现情绪压力甚至自杀倾向,当局对双重特殊学生有何教学以外的支援?《特殊教育制度》第十九条规定应对兼具身心障碍与资优特质的学生给予相应学习辅助和心理辅导,为何未见当局及校方提供?

议员林宇滔促交代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学生的支援措施。图为教青局举办资优教育教学人员讲座。 (资料图片)

立法会直选议员 林宇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