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区慢病防治 共建澳门健康家园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变化,且伴随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趋势。统计局的《市民健康及就医情况调查》中发现,约四分之一的十六岁以上受访居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肿瘤等慢性病。由于不少慢性病求诊者複诊次数多且耗时久,不仅患者身心负担沉重,也增加了前线医护的压力。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是减少未来医疗系统负担的关键之一。
近日,卫生局公布将在8月推出“慢性病筛查计划”(下称:“计划”),拓阔医疗券应用範围至慢病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向参与计划的私家医生提供系统培训和认证。有关“计划”有助加速医疗资源从医院下沉社区,为居民提供早期的健康干预,也为私营医疗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以此作为契机,未来可进一步推动公私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度协同,促进互补与错位发展。
为此,本人期望当局有序推动更多社区私营医疗机构及医生参与“计划”,建立社区便利的慢性病防治及就诊网络;持续对参与“计划”且通过认证的私家医生进行进阶培训。此外,建议参考香港向社会普及社区家庭医生的重要性,建立居民与医生的长期、良性医患关係,并提供畅通的家庭医生医学专科或专业进修培训途径,助力私营及非牟利医疗人员专业发展,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角色。
长远而言,可参考香港“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又或台湾的“糖尿病品质支付服务方案”,让社区家庭医生或其他医疗人员向慢性病患者提供受资助诊症、提供药物或慢性病管理及卫教等服务,除了癌症肿瘤外,逐步建立“大病急病在医院,小病慢病在社区”的就医方式。

直选立法议员、共建好家园协会理事长 黄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