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派钱能否拉动消费?
政府派钱能否真正拉动消费,从而达到政策预期目标呢?答案是不一定。有关话题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政府直接派钱,例如派现金或消费券,或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等方式鼓励消费,可直接或间接增加居民短期可支配收入,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尤其明显,从而刺激和促进社会总体消费,在短期内可取得较显着的效果。例如,据报道,2024年中国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人民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较2023年翻番),带动汽车、家电等销售额超1.3万亿。美国疫情期间的现金补助也推动了当地零售、餐饮行业短期复甦。但是,政府派钱能否拉动消费,不仅在于派多少,更在于怎么派。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不同来源收入会赋予不同心理价值,例如,消费券被视为意外之财,心理账户倾向于花掉;现金则可能存入储蓄账户。另外,如果居民对未来不看好,会增加预防性储蓄。这些都会抵消一部分派钱的刺激效果。
政府派钱拉动消费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利用乘数效应,通过增加需求带动生产和供应,以提振经济和改善就业。通俗地讲,在经济疲弱或衰退时期,政府派钱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带动企业销售增长,企业扩大生产,就业和工资提升,再进一步带动消费,形成循环放大效应。例如,美国每1美元疫情现金补助带动1.5美元经济活动。不过,有研究认为,消费取决于永久性收入即长期预期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一次性派钱(临时收入)可能被储蓄而非消费,刺激效果有限,会明显减低乘数效应。总需求在短时期快速增加,亦可能会推昇物价水平,带来通胀压力。另外,如果一个经济体以服务业为主,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派钱即使能增加本地消费,但结果只会令进口增加,对本地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