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薪低门槛」不再 我们还剩下什么?
过去二十年,澳门博彩业的急速扩张创造了一场「高薪低门槛」的就业神话。无数本地人投身赌场,从发牌员到监场主任,无需高学历或专业技能,即可获得远超其他行业的薪资。这种畸形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让一代澳门人形成路径依赖——年轻人放弃升学、中年转职者拒绝其他行业的低薪岗位,甚至教育体系也潜移默化地为博彩业服务。然而,随着卫星赌场大规模结业,5600名员工面临失业或转型困境,这场神话背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受影响员工中逾六成仅具中学学历,且大多数从未接受过博彩以外的职业培训。当产业单一化遇上政策转向,被「高薪」惯坏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已失去适应变局的能力?更讽刺的是,周边依赖赌客的当铺、珠宝店和餐厅接连倒闭,进一步证明澳门的经济生态早已被博彩业绑架,形成「一业独活,百业凋零」的死循环。
这场危机不仅是赌场员工的个人挑战,更是澳门整体经济的警钟。博彩业长期佔据GDP四成以上,政府税收、家庭生计、周边商户无不与之捆绑,却也让社会集体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危机意识匮乏。政府虽推出「带津培训」计划,但2023年数据显示,参与者仅一成功转型至非博彩行业,多数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反观新加坡,当年开赌时同步设立「未来技能培训基金」,强制博企资助员工学习数位、会展等新技能,澳门却直到产业地震才仓促应对。如今,当「赌场光环」褪去,许多中年员工才惊觉,自己除了熟记赌檯规则外,在AI当道的职场中几乎毫无议价能力。若澳门仍停留在「赌收下滑就发消费券」的短线思维,而非从教育革新、职业认证制度到产业政策推动根本转型,下一波经济冲击来临时,我们或许只能眼睁睁看着更多家庭坠入阶级下滑的螺旋。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青委副主任 黄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