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阶梯断裂现实凸显 经屋制度修法刻不容缓

「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市民最基本的期盼。特区政府近年提出「社会房屋、经济房屋、夹心房屋、长者公寓、私人楼宇」五个房屋阶梯构想,原意为不同收入阶层提供多元选择,构建有序置业路径。然而,制度落实未如理想,各阶梯之间出现断裂,不少市民在住屋选择上进退失据。

近年经屋申请人数明显减少,与过往轮候盛况形成反差,反映现行制度在申请门槛、价格及流转安排等方面与市民期望出现落差。部分家庭因收入或资产略超限制而被排除在外,即使符合资格,也因高售价与16年禁售期犹豫不前。缺乏弹性的政策设计,难以应对市民在家庭结构或工作变动下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夹心房屋虽已完成立法并于祐汉第八街动工,但短期内尚难入住。新城A区部分公共房屋项目已确认暂缓,房屋供应进度受影响,加剧阶梯间的落差,使中低收入与夹心阶层同时面对住屋选择不足的困境。

值得留意的是,现届政府已提出推动房屋制度改革,并计划修订包括《经济房屋法》在内的多项房屋相关法律。方向正确,但更需落实具体行动,切中现实痛点。当前经济放缓,楼价亦有回调,若政策调整不到位,将错失纾解压力的契机。

当局有必要加快检讨现行制度,包括调整收入与资产上限、引入更灵活的转售安排,在保障公帑原则下,为住户提供合理选择空间。同时亦须审视经屋的定价逻辑,确保真正切合负担能力,不致因价格偏高而失去政策本意。

房屋政策应能随时代调整,不应一成不变。五个阶梯不能只是构想,更应透过制度设计与稳健落实,为市民提供实际可行的置业途径,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公共目标。

工联议员办事处主任 市政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长 高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