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如何成为内地企业 出口葡语国家的跳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澳门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传统的会展与旅游娱乐中心,正转型为面向葡语国家的区域经济节点。对内地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出口商,如何藉由澳门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连结”走向葡语系市场,已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口支点问题。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澳门虽属小型经济体,但其在区域分工中正扮演“制度桥樑”与“外向型服务平台”的角色。透过澳琴深度合作区这一空间再造工程,未来内地企业可将澳门视为出口葡语系国家的跳板:透过在澳门设点享受检验、转口与税务便利优势,最终可进入包括巴西、葡萄牙、安哥拉等在内的八个葡语国家市场。

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博览会等平台带动下,愈来愈多内地与本地企业通过澳门建立与葡语国家代理商的贸易合作关係。这不仅体现了澳门作为制度性中介的中转与撮合能力,更凸显“澳门+横琴+内地製造”这一区域联动链的潜力。

此外,澳门所具备的“软基础设施”同样不可忽视:包括丰富的葡语双语人才、熟悉葡语法系与经贸环境的律师和专业顾问团队,均能为内地企业在市场进入、法律审核、商务沟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援。澳门作为自由港,其高度灵活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也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经营弹性与成本优势。

面向未来,内地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协同的战略视角布局,应更多採取“内地产业—港口节点—国际市场”的分段模式。在此架构中,澳门不仅是出口流程中的一个中转平台,更应成为制度资源、语言资本与国际信任的集成节点。一方面,企业可依託横琴的自由贸易政策构建区域供应链闭环;另一方面,应积极布局澳门本地的海外运营中心、跨境品牌认证服务与数字贸易平台,实现在地转化与国际对接的双重效益。

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活动协调部长 徐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