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而和——穆斯林在澳门的故事

澳门开埠后成为国际重要商港。中葡交流数百年的同时,不同国家、种族、信仰的人士曾在澳门留下足印,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便是其中之一。

据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所着《澳门编年史》中提到,1888年10月2日,以卡萨姆·穆萨(Cassam Moosa)为首的一批居住澳门的穆斯林向澳门政府申请,要求免费批给他们一幅土地建清真寺,后来穆斯林社团利用港务局附近的一幅土地建起了一间临时性的清真寺,政府还给予了400澳门元的补助。

另外,学者刘梓琳于《多元文化和本土化的交织:以澳门穆斯林的历史发展为例》中亦提到,卡萨姆·穆萨于19世纪来澳从事贸易业务,1880 年在龙嵩正街成立架深洋行,架深正是卡萨姆的中文粤语译名。时至今日,架深洋行仍在营业。穆萨的长子、在澳门出生的Omar Cassim Moosa则于1970年在澳门伊斯兰教坟场下葬。包括穆萨家族在内的一些穆斯林家族,经历多代,已成为澳门街坊的一部分,对澳门的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有很多人,选择了澳门作为他们生命故事的最终归宿,并安葬于澳门伊斯兰坟场。

龙嵩正街早期聚集了来自印度、非洲等地的商人与劳工,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熔炉。

(春田教育协进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