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宝地上的静谧绿洲: 嚤啰园的前世今生

在繁华的澳门半岛深处,距离交通繁忙的友谊大马路不远,有一隅悄然隐于闹市喧嚣中、被称作「嚤啰园」的绿意盎然之地。这里虽不见大三巴牌坊的巍峨壮观,亦难觅妈阁庙的袅袅香烟,众多游客匆匆而过,未曾在此伫足,他们并不知道数百年来,这里是澳门这片看似由天主教及民间信仰为主导的莲花宝地上,唯一一座澳门伊斯兰清真寺及坟场——它不仅是一座承载着澳门穆斯林社群记忆与信仰的圣地,亦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宗教文化包容性的生动注脚。澳门伊斯兰坟场的大门,静静掩映于嚤啰园路旁的绿茵之中。

(陈显耀摄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信仰安息之地

澳门伊斯兰清真寺及坟场位于新口岸水塘之侧摩啰园路四号,与濠江中学澳门本部校舍相对,与澳门治安警察局总部之修车厂为邻,澳门人习惯上称之为回教坟场。坟场始建于1774年,是澳门半岛内最早成型的坟场。此外,坟场内有澳门唯一的清真寺,是澳门回教徒的聚集地。

进入园内,可见高耸的百年古树遮蔽了骄阳,绿茵下的建筑与澳门普遍欧式或中式建筑风格迥异。清真寺外观简朴,白色墙身搭配绿色圆顶,内部设有礼拜殿,供信徒每日进行五次礼拜。清真寺旁是澳门伊斯兰会(Islamic Association of Macau)的会址,清真寺后方则是伊斯兰坟场。关于清真寺最早的建设年份,无準确史料可循,有一种说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当时驻扎澳门的摩尔人警员所建,后因破败不堪被清拆。现时所见的清真寺重建于1974年。

清真寺后的坟场佔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墓园内坟墓约有一百二十座,排列整齐。坟场内的墓碑朝向麦加,碑文多以阿拉伯文镌刻。据历史记载,坟场内最古老的墓碑可追溯至19世纪甚至更早,见证了穆斯林在澳门扎根的漫长岁月。坟场对面是水塘,可以看到港澳码头、友谊大桥等大型公共建设。

每逢开斋节 (Eid al-Fitr) 和 宰牲节 (Eid al-Adha) 等伊斯兰重要节日,这座平时静谧的清真寺便会热闹起来。包括来自南亚、东南亚、中东的穆斯林以及华人回族,汇聚于此,分享节日喜悦。据非官方估计,目前在澳门生活的穆斯林人数约在数千人左右,主要以在澳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及其家属为主,他们是清真寺各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伊斯兰坟场内有澳门唯一一座清真寺。

(梁锦英、萧洁铭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坟场内的墓碑均朝向圣地麦加,碑文以阿拉伯文、英文、中文、印度文等多国文字镌刻。

(梁锦英、萧洁铭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迴响

澳门与伊斯兰教的渊源,比许多人想像的要深远。早在葡萄牙人开埠澳门之前,穆斯林商人的足迹就已遍布海上丝绸之路。他们精于贸易,从中东、波斯、东南亚等地远涉重洋,将香料、珠宝、布匹带到中国,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西方。澳门作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自然也吸引了这些穆斯林商贾。虽然他们可能并未在澳门形成大规模的定居点,但他们的往来无疑为伊斯兰文化在澳门留下了最初的印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帝国的军队中有不少来自非洲莫桑比克、中东及葡属印度果阿的穆斯林士兵。这些被统称为「摩尔人」(葡萄牙语:Mouro)的部队,部分被派驻到澳门。为了满足这些穆斯林士兵的宗教需求,澳葡政府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批准了清真寺和坟场的建设。这些穆斯林士兵的驻扎地,被当地华人根据粤语音译,俗称为「嚤啰园」,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称谓沿用至今,成为铭记澳门多元族群历史的活化石。

抗日烽火下的庇护所

1937年,日军开始空袭广州。大批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民众被迫举家迁徙,以躲避纷飞战火。有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入澳门,其中就包括大量居住在华南地区的回族人士。他们在澳门短暂居留、求生,一些人在此离世,并安葬于「 乡村花园 」,即当时扩建的伊斯兰公共墓地,是延续至今的清真寺坟场一部分。

回归后谱写融合新篇章

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特区政府继续奉行宗教自由和包容的政策,为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澳门伊斯兰清真寺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继续为穆斯林社群服务,并与外界保持交流。每逢重要的宗教节日,政府官员也会到访清真寺,与穆斯林社群共庆。

随着澳门经济的发展,来自东南亚、中东地区穆斯林劳工人数近年有所增加,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演艺之都」的建设规划不断推进,澳门正力图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和居民,其中亦包括穆斯林群体。相信「嚤啰园」将在保有其独特的历史沉澱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澳门作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社会的有力佐证。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梁锦英、萧洁铭所着之《澳门坟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