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 ——科学赋能与创新驱动助力澳门发展
“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範。多年来,澳门历史城区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建筑,更通过科学管理与创新传播,让古迹焕发新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保护工作方面,澳门始终秉持“活态遗产”理念,通过完善立法,严格限制新建建筑高度,规範施工方案,确保历史风貌不被破坏。定期对历史建筑进行检查和维护,并採用数字化测绘等技术,详细记录古迹现状,为后续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历史城区在现代城市中持续“呼吸”。
为提升公衆对历史城区的认知和参与,政府积极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部分古迹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创空间,丰富城区功能。在多个历史景点和博物馆引入多媒体互动展项,生动展示澳门历史文化。还与学校合作组织青少年历史导赏、文物保护讲座等活动,鼓励年轻一代亲近和传承本地文化。每年举办的“澳门光影节”等活动,也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在历史空间中体验文化魅力。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进,历史城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带动了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活化,丰富了澳门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高质量游客,带动酒店、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也为澳门文创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托历史城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澳门大力发展文创产品设计、展览演艺、数字内容等新兴业态,促进青年创业与就业,增强城市创新活力。以历史城区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为学研融合,为本地培养文物保护、文化管理、数字科技等多元化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作,推动与葡语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綫城市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一串石墻、几块旧瓦,更是澳门多元文化与创新发展的见证。通过科学管理、公衆参与和产业融合,历史城区已成为助力澳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让世界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中持续焕发活力。
博士智库副理事长 陈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