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契机 加快实现本澳经济适度多元
澳门回归近26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澳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本地生产总值较回归前增长近十倍,居民人均收入显着提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每年现金分享计划、良好的治安环境等让澳门成为全球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然而,现时澳门正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本地经济结构变化、卫星场退场等多重挑战。特区政府应把握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战略机遇,重新审视产业布局、强化经济韧性,特别是应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优势,透过引进优质投资、拓展国际市场来培育本澳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澳门首先应解决制约发展的行政效率问题。有社会声音表示,近年来,无论是大型工程项目、牌照审批、社会事务的协调,还是土地规划的统筹,市民和中小企普遍反映政府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程序冗长,政府的公共行政效率未能完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部门间协调问题有待改善,公共行政绩效仍存在提升空间。
鑒于上述几点问题,笔者建议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助力澳门转型:
首先,政府应构建系统化的招商引资策略,实现四大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突出澳门"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与一二线城市形成错位布局。在吸引投资者方面,可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发挥澳门“自由港”优势,简化跨境投资流程。发挥“自由港+单独关税区”优势,建设“国际数据交易中心”;利用博彩企业转型契机,发展高附加值会展经济。招商局应为重大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落地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供应、人才引进、政策配套等全方位支持。
其次,在行政改革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权责与流程。全面梳理各部门权责清单,推行“首部门负责制”,在涉及多部门的事务中,明确一个主责部门统筹流程,其他部门配合。另外,应制定《跨部门合作指引》,规範文件递交、反馈时限、争议解决机制,并将流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最后,在平台建设方面,应实质性提升中葡商贸合作平台功能。打造“澳门认证”体系,为葡语国家商品进入内地市场甚至全球市场提供质量保障和快速通关服务;利用建设横琴的契机,组建葡语国家商品保税仓储和分拨中心,形成仓储、加工、销售产业链。同时要培养更多中葡双语专业人才,为平台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相信通过这些举措,澳门必将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实现经济多元发展。
直选立法会议员郑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