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公共项目判给 建立本地人才晋升梯队

近年特区政府在公共工程招标準则上逐步优化,尝试由过往单一以「价低者得」为主,转向重视「整体最有利」的综合判给模式。包括加入本地僱员比例、技术支援能力、保养年期等指标,有助提升施工质量,也开始回应社会对本地就业保障的诉求。

实际上,这类「本地就业优先」原则早已逐步应用于其他公共资源的批给与续牌过程。例如澳门彩票有限公司续牌条件要求本地员工比例不少于八成半,并须定期提交报告,显示政府希望透过制度设计发挥带头作用,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博彩业经营批给、部分公共服务外判合约等也出现类似规定,反映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本地居民在就业与晋升方面的实质优先权。

然而,当前经济复甦动力仍未明朗,加上产业转型进行中,政府在判给与採购上的用人策略,应更进一步从「稳定就业」延伸至「推动人才升级」的功能定位。当中包括:是否可针对不同行业、项目性质与劳动市场实况,设立具弹性的本地僱员最低比例,并推动更多中高层技术与管理职位实现本地化?又或能否在工程及服务合同中设立履约监察与定期申报机制,加强执行与透明度?

本地人才的晋升梯队不可能仅靠市场自然生成,而需政策有序介入、分阶推动。公共项目与服务外判作为本澳最大用工资源来源之一,理应成为培育本地技术人才的主力平台。未来如何使这些机制不只停留于文件要求,而成为真正支撑青年就业与技术转型的制度支柱,实值得更清晰规划与落实。

工联议员办事处主任 市政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聚贤同心协会副理事长 高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