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及发挥庙宇文化特色 带动旅游和文化传承
2025年,正值「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二十周年,由22座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共同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核心区,彰显了中西方文化共融的特色。在历史城区当中,有包括妈阁庙、关帝庙、哪咤庙在内的中式庙宇,具有悠久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特色。除此以外,更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庙宇广泛分布各区,并衍生出本澳独特的庙宇文化及节庆活动,包括「观音开库」、「关帝诞」、「哪咤诞」等等,形成了较为浓厚的乡土民俗文化,是本澳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本澳庙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有限,转型和推广工作尚需加大力度推进。
笔者认为,本澳的中式庙宇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且各具特色,应深挖各个庙宇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提炼当中的特色神明和传说故事,创作画册、短片、沉浸式剧场等,多渠道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例如哪咤庙,可与当下大热的哪咤电影进行联动,将IP形象融入周边社区进行美化,并打造庙宇衍生品及文创产品,带动文化消费,提振社区经济活力。
此外,近年文化深度游成为了新趋势,旅客乐于体验当地历史人文特色。政府可进一步串联各个知名庙宇,打造庙宇文化巡礼路线,开设庙宇建筑、宗教民俗等主题的研学课程,并在贺诞、巡游等节庆盛事期间推出互动体验活动和文化市集,吸引更多旅客参观并了解本澳的多元庙宇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创新性传播传承。
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共同落实了多项工作,包括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成立文化遗产委员会,落成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成效值得肯定。在保护庙宇和文物的同时,亦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加以运用。澳门的多元庙宇文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可与旅游产业、数字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旅游+文化」效应。笔者建议政府,除了现有的VR线上导览及讲解外,可考虑结合更多数字化科技,与时俱进推动本澳庙宇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既能丰富旅客的历史文化体验,亦能创新文旅发展路径,为提振社区发展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
直选立法会议员郑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