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求生 澳门医疗转型之路

澳门的抗疫历程,不仅是澳门人与病毒、病菌搏斗的历史,更是一部濠江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史。百年来,澳门的医疗体系从天主教慈善主导,逐步走向华人社团参与、政府管治引导,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澳门医院和慈善团体在一次次疫病冲击中,共同构筑城市的健康防线。1961年,民众在镜湖医院门口排队等待接种霍乱疫苗。(镜湖医院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宗教慈航:教会主导的初期医疗

澳门的近代医疗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中叶。澳门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吴玉娴在《十九世纪澳门的葡萄牙名医 ——卢西奥•奥古斯丁•席尔瓦(Lúcio Augusto da Silva)》中提到,澳门开埠早期,医疗与宗教之间密不可分,对于病人的治疗手段更多是护理、照顾以及宗教仪式的安慰。天主教的慈善机构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正是在此时建立。在 19 世纪天花、鼠疫等瘟疫肆虐之际,仁慈堂主导的隔离收治和药物分发,是当时澳门为数不多的医疗救助手段。在葡萄牙商人啤道路将牛痘首次带到澳门后,澳门首席眉额带曆曾发布命令,在仁慈堂医院专门闢出一间屋子以供接种牛痘疫苗之用。澳门最早的天花牛痘疫苗地点就在仁慈堂。(澳门仁慈堂收藏,蔡少民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华人主导 本土慈善社团崛起

19世纪后期,随着华人社会力量的壮大,本土慈善团体开始在澳门医疗领域发力,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的「去宗教化」和「本土化」。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即镜湖医院的创立。镜湖医院于1871年由华人商绅集资创办,是澳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医院。镜湖初期以中医为主,其「施医赠药」的慈善宗旨与仁慈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不带有特定宗教背景。

19世纪末的澳门,鼠疫大爆发,感染病患众多,令当时的澳葡政府和仁慈堂力不从心,镜湖医院逐渐成为收治华人患者的主力,搭建隔离篷寮,救治患者。1892年,孙中山来到镜湖医院担任义务西医,不仅引入了现代西医的医疗技术,更无形中加强了镜湖作为科学化医疗的形象。图孙中山先生于镜湖医院使用过的枱櫈。(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收藏,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医疗转型 多元共治

进入20世纪,面对小儿麻痺症、流感乃至后来的SARS和新冠疫情,澳门的医疗体系已然是多方力量协同的格局。仁慈堂、镜湖医院等老牌机构持续发挥作用,政府公立医院体系日益完善,私人诊所和更多医疗专业团体也加入其中。医疗服务的重心从早期的慈善施药,转变为科学预防、全民接种、精準诊断与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蔡少民所着之《澳门瘟疫简史》,澳门:蔡少民,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