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阁涛声:香火伴帆影 阅尽内港沧桑

妈阁庙依山面海,在澳门半岛的西南角,静静矗立了数百年。这座古老的庙宇,不仅是游客心中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意义,妈阁庙与一旁内港的潮汐涨落、兴衰变迁紧密相连,见证了澳门从小渔村转变成为贸易枢纽、乃至如今旅游休闲中心的蜕变。二月初一,本地居民会前往妈阁庙上香,祈求妈祖保佑阖家平安。(Sarah114 摄,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2006正月初一,善信在妈阁庙上香。(陈显耀摄,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以信仰之名 成开埠之源

妈阁庙,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祖阁」,是为供奉海神妈祖而建。其创建年代可追溯至明朝,比葡萄牙人登陆澳门还要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着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曾记录下他在明代中叶抵达澳门时见到的早期妈阁庙景象:「那里有一尊叫做阿妈(A Ma)的偶像。今天还可以看见它,而这个地方就叫做澳门,在阿妈湾内。」与利玛窦的讲述相呼应的,是关于澳门得名的传说。据称正是因为妈阁庙和庙前海域,葡萄牙人初次登陆时,询问当地人此地名称,误将「妈阁」(A-Má-Gau)听作「Macau」,才有了澳门之名。这段轶事,为妈阁庙披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也奠定了它作为澳门开埠之源的独特地位。

妈阁庙是渔民和航海者的精神寄託,其融合了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每年农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这里香火鼎盛,信众云集。2005年,妈阁庙及妈阁庙前地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信仰传承以及作为东西文化交流起点的独特意义。

遗产的活化 文化的传承

与妈阁庙紧密相依的,便是内港。这片天然的港湾,曾是澳门最繁忙的生命线。妈阁庙的存在,为自内港出海的商船和渔民提供庇佑,更见证了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东西方贸易枢纽的黄金时代。

随着时间推移,内港的地位历经兴衰。进入20世纪,内港作为主要贸易港的功能逐渐被外港取代,昔日繁忙的货运码头和鱼栏,逐渐归于沉寂。

如今,要重新唤醒内港的活力,使其更具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妈阁庙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扮演着核心角色。可以设想,以妈阁庙为起点,沿着内港历史街区,透过聆听、感受妈阁庙与内港共生的历史故事,将其从单一的宗教场所,提升为连结整个港区历史脉络、人文情怀的文化核心。让游客不仅是参观古庙,更是沉浸于这片海域承载的贸易记忆与文化传承之中,使内港真正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层次旅游目的地。时至今日,澳门为数不多的渔民仍会向着妈阁庙方向祭祀,祈求出航平安顺遂。(澳门海港历史文化协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朱蓉、吴尧所着之《澳门前地》,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澳门基金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