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领跑?谁在追赶? 粤港澳大湾区 2025上半年GDP对比分析

一、整体情况

据最统计局资料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其中,全国GDP达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广东省GDP总量达68725.40亿元,同比增长4.2%,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大湾区九市GDP为34908.94亿元,占广东省GDP约80%,体现出强劲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比分析

1. 深圳稳居湾区“经济引擎”之首 深圳以18322.26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湾区城市,同比增长5.1%,高于全省平均水準,显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领先的产业支撑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聚集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和製造龙头,构建起从基础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完整创新生态。高端製造业方面,以智慧终端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成为推动GDP增长的关键引擎。同时,深圳以数字经济为主轴,持续推进5G、人工智慧、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资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位化转型步伐。

2. 惠州与肇庆表现抢眼 2025年上半年,惠州与肇庆经济增速分别达到5.1%和5.2%,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惠州方面,TCL科技、TCL实业、亿纬锂能、德赛西威等四家企业均扎根于仲恺高新区,持续释放创新驱动效应,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与新动能。肇庆方面,小鹏汽车主要生产基地及宁德时代旗下瑞庆时代等新能源龙头企业落户当地,带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链产值快速攀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广州、佛山增速放缓 广州(3.8%)、佛山(2.3%)二市整体增长较缓,显示传统製造业转型压力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激发内生动能。广州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但受制于消费动能不足,复苏进展缓慢,拖累了整体经济增长。同时,广州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仍显“破圈”乏力,缺乏强劲的新动力。此外,随着城市空间和人口红利逐渐见顶,土地开发及新增投资潜力也相对有限。佛山作为广东省重要的製造业基地,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但近年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其产业结构偏重传统製造业,如家电、陶瓷、机械等,面临市场饱和、成本上升及环保压力,加之高端产业占比不高,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支撑。此外,外部市场波动叠加内需疲软,也对佛山的出口型产业形成掣肘。佛山正处于“上有强压、下有猛追”的结构性困境,面临从“製造大市”向“製造强市”转型的关键阵痛期。

三、展望

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动能。从GDP增速看,增速靠前的城市普遍在科技创新、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较深,显示“以质提速”的新发展逻辑正在形成。尤其是惠州、肇庆等“后发快跑”城市,借助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集聚。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聚焦核心技术自主突破、人才高地建设与制度型开放,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动能。

区域发展分化加剧,需强化协同效应。从GDP总量与增速来看,大湾区内部呈现“核心城市领跑、边缘城市追赶乏力”的特徵,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江门、肇庆等城市在承接核心城市产业外溢上成效有限,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制约其加快追赶步伐。未来应加强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交通互联、产业共建、要素共用,构建以核心城市为引擎、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多中心网路化增长格局,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新突破。

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理事 肇庆学院讲师 谭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