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防蚊控蚊机制 应对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属于由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影响,传播风险不断上升。近日,广东省邻近地区持续录得数千宗基孔肯雅热个案,而澳门至今录得8宗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分别是6宗输入及2宗本地病例。本澳作为亚热带沿海城市,夏季骤雨频繁易产生积水,天气高温潮湿加快蚊虫孳生,加上人口密集以及暑期居民、旅客跨境流动频繁的状况,“双热”病毒的传播面临较高风险。

根据世卫组织资料,两种病毒皆透过白纹伊蚊及埃及斑蚊传播,感染者初期症状相似,若防治不力,易引发社区传播。为及时遏制“双热”在本澳传播扩散,特区政府迅速响应并从多方面开展防控工作,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等重要环节。然而,从市面蚊患情况及市民反映来看,部分空置土地、老旧楼宇、后巷及地盘等仍存在积水死角及蚊虫滋生问题,且存在较多卫生黑点有待持续跟进蚊患情况。另外,亦有部分居民尚未充分了解“双热”的风险和严重性,显示社区防蚊控蚊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政府应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更具韧性及系统化的防治网络。

目前,本澳存在数量较多的卫生黑点和高风险场所,包括空置土地及房屋、地盘及施工区域、公园、托儿所、学校、院舍等等。笔者认为,对于上述区域,政府应设立相应的专项灭蚊防治方案和持续跟进机制,可考虑引入智能诱蚊灭蚊工具及数字化监测手段,以提升防控效率及加强精细化治理。

政府部门透过“健康社区”计划,加强社区的防蚊灭蚊措施宣传,但目前公众的参与度与持续性仍有待提升。笔者认为,当局应建立恆常性的健康教育及防治机制,实施“社区蚊患自查行动”,向居民、物管公司提供检测方法,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警示机制,提升公众对主动灭蚊的认知和积极性,以扩展社区联防网络。

直选立法会议员郑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