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讯知天意 潮江听海声 ——澳门百年抗颱史
每年5月至10月,澳门时常遭遇颱风吹袭,尤其以7到9月为颱风最常来袭的时间。以今年7、8月为例,曾有多个颱风对本澳造成影响,其中颱风「韦帕」成为九年内澳门第五个需要发出最高级别十号风球的颱风,袭澳时中心最高风速达到140公里/每小时,为澳门带来狂风暴雨。长年以来,包括颱风在内的热带气旋对澳门这座沿海城市带来诸多威胁,在与颱风共存的这段漫长岁月中,澳门逐渐积累了宝贵经验,从简易的风讯竿到高科技预警及应对颱风的标準化操作,背后是澳门跨越百年的城市防灾现代化进程。
今年7月的颱风「韦帕」是自1968年以来澳门最早发出十号风球警报的颱风。(《力报》提供,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风讯竿到风信旗:由海上传递而来的预警
在现代颱风预警系统诞生之前,颱风对澳门而言是难以预测的天灾,其破坏力往往是毁灭性的。据吴志良、杨允中主编之《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记载,1874年9 月22日夜里,一场特大颱风横扫澳门,其风力之强劲、潮水之高涨,导致停泊在港口的船只纷纷沉没,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甚至花王堂等大批建筑被毁,约5,000名澳门居民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因这一年是甲戌年,因此史称「甲戌风灾」,是澳门历史上遭受的最惨烈的自然灾害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彼时风灾过后,社会秩序常常陷入混乱。时有海盗趁火打劫,在沿海地区对港湾内避难船只及岸上民众进行劫掠,甚至割取遇难者身上财物,使得原本就饱受摧残的灾民,又面临人为的二次伤害。
当时,澳门对颱风的预警方式颇为原始。最主要的手段是依赖目视和简单的物理标誌。例如,在圣老楞佐堂(风顺堂)前,曾设立一根风讯竿,为南湾沿海的渔民提供风暴讯息。以及在风灾来临前,澳门船政厅会根据风向、风力、云层变化等经验判断,在水警舰、水警总部、圣伯多禄炮台及大炮台悬挂旗帜,并鸣放风炮及亮灯,以向居民发出大致的警示。而这些预警信息,主要来自海上渔民报告风势的动向,这种依靠民众经验和简易设施的预警方式,精準性和时效性都远远不足,面对「甲戌风灾」这类灾难,几乎形同虚设。
1874年9月22日甲戌风灾后的南湾,东望洋灯塔也被摧毁。(澳门历史教育学会提供,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
风球「上线」:港澳连动 数据互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和国际航运的需求,现代气象观测和颱风预警系统开始在亚洲地区逐步建立。1898 年 7 月 1 日起,澳门船政厅宣布澳门实行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扩展至中国沿海的「中国沿岸风暴信号」,透过在东望洋炮台和船政厅升旗及在船政厅及驿务局张贴颱风电报的方式,向沿海船只及本地居民发布热带气旋的源地及移动路径。
1912年,澳门正式启用了与国际接轨的颱风信号系统,标誌着「风球」制度在澳门初步「上线」。几乎在同一时期,邻近的香港也建立了类似的风球系统。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港澳两地的气象变化往往高度一致,令两地气象部门在颱风预警方面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借鉴。
然而,由于两地预警系统的独立性,也曾出现过令人诧异的「反差」事件。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发生在1944年的港澳「二号及十号风球」事件。当时香港悬挂二号风球,而澳门却悬挂了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皆因当时日本佔领香港,由于物质短缺竟将香港的警告系统临时简化为只有一号和二号风球,而实际上二号风球等同于现时的八至十号风球。这个「风球事件」为粤港澳气象部门带来一定警示——即三地在观测数据、预报方法和信号发布标準方面应保持交流与融合,以提高区域内的预警精準度。
抗颱能力升级:全民协作达成现代化救援
澳门回归后,面对全球气候变迁过程中日益频繁且威力巨大的热带气旋,特区政府在预警、防灾和救援方面均投入大量资源。根据澳门特区政府地球物理气象局统计的数据,自2003年9月的颱风「杜鹃」之后,已有逾十个颱风最高潮水高度超过3.8米,而1967至1999年30年间仅有五个颱风的潮水高度达到3.8米,足见澳门所遭遇的颱风威胁日益强大。尤其是颱风来袭通常会引发风暴潮,引致低洼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及水浸,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并带来疫病风险。
2017年超强颱风「天鸽」正面袭击澳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大规模停水停电。这场灾难体现出澳门当时在应急管理、城市基建和救援力量方面的不足。灾后,特区政府首次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向中央人民政府请求解放军驻澳部队协助救灾。驻澳部队闻令而动,迅速投入到灾后清理和救援工作中,三天内完成11大区域的清理工作。这不仅是《基本法》中驻军职能的一次重要实践,也证明澳门在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时,拥有了更强大稳固的国家力量支持。此后,特区政府亦进一步完善了颱风预警发布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同时逐步提高社区防灾意识,并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从圣老楞佐堂前的风讯桿到东望洋山上的气象雷达,从灾后海盗横行到驻澳部队协助清理街道,澳门的风灾应对演变史体现了技术应用和社会治理的双重进步。在这座城市与风灾的永恆搏斗中,澳门唯有不断升级预警能力,强化防灾基建和深化应急协作,方能应对未来更严峻的挑战,确保城市长期的安全与韧性。
(本文部分引自吴志良、杨允中所主编之《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澳门基金会,2005;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所着之《澳门编年史》第四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