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涝排水能力 减低水浸风险

近年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颱风、特大暴雨、天文潮风暴潮等屡次出现,对本澳的渠网排洪能力、防洪防灾应急措施带来严峻考验。日前,因遭遇黑色暴雨,凼仔及路环多处低洼地区严重水浸,部分路段积水达大腿深,车辆受浸被困、交通挤塞,商户财物货物损失,居民人身安全及日常生活亦大受影响。同时,更出现山泥倾泻、斜坡落石等次生灾害,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本次黑色暴雨在凼仔、路环录得最大总雨量分别为253.8毫米和269.0毫米,雨势较大且维持时间长,令路凼区域亦成为了水浸重灾区,显示该区现有的排水系统尚不足以应对较强的降雨情况。随着极端天气的常态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澳防洪工程的实际成效和未来规划,政府应不断检视并提升本澳的渠网优化、防洪措施及防灾应变能力。

笔者建议政府,在现有渠务维护及管理内部系统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调控平台,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勘察各区排水系统,尤其是水浸黑点的渠道情况,提升预测、预警及实时调度能力。

另有市民反映,本澳的沙井维护工作未能全面,部分地区的沙井不当安装或是未能及时清理,加剧了渠道淤塞及水浸情况。沙井在防涝排水上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呼吁当局儘快检视全澳沙井的分布、安装及维护状况,并加强监察和巡视,尤其在颱风季期间、暴雨前夕加密清淤疏通,以提升排水效率。

据资料显示,本澳已在各区设置共19个水位监测站,笔者认为,当局应根据现实情况动态扩展监测网络,在新的水浸黑点及重点区域增设监测装置,进行实时性的风险评估,提升相关部门的预警及应急效率,并及时向市民大众发布即时资讯,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直选立法会议员郑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