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长者需求以医疗居首 仅18%受访者愿尝试跨境养老
澳门社会保障学会就本澳人口老化和养老需求进行了《2025年澳门长者服务需求与跨境养老调查》。调查指出,澳门长者的养老困境源于经济与居住环境的双重压力。儘管大湾区提供了新的养老机遇,但跨境养老仍面临多重障碍,仅18%受访者愿尝试跨区养老,主要忧虑医疗保障衔接不足等问题。学会建议应将跨境养老配套升级,构建「双城生活」支持系统。
澳门社会保障学会举行《 2025年澳门长者服务需求与跨境养老调查 》报告发布会。 (林嘉欣摄)
澳门社会保障学会日前举行《2025年澳门长者服务需求与跨境养老调查》报告发布会,调查访问逾千名45岁以上的澳门居民。据调查结果显示,澳门长者的养老困境源于经济与居住环境的双重压力,约四成长者主要依靠政府津贴、敬老金或养老金维生,仅19.2%的受访者认为其足以应付基本开销。这直接导致长者难以负担高昂的住房成本,仅14.8%的受访者愿入住长者公寓,以及高达56%的受访者居住环境尚未进行适老化改造,反映出澳门养老体系需要一个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和金融支持体系。
养老服务渗透率低
与此同时,澳门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长者需求严重脱节。报告显示,多达41%的受访者从未使用任何养老服务,主要顾虑集中于收费合理性、服务品质与覆盖範围。这种服务渗透率低,也直接影响了银髮产业的发展,导致46.5%的受访者不愿投资相关产业,其原因包括市场需求不明确、资金短缺及专业人才匮乏。这反映了市场讯息失灵,政府应加强「市场引导者」角色,将长者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
跨境养老面临多重障碍
服务需求方面,医疗居首,其次是居家照护和社交活动。养老方式偏好方面,选项居家养老有逾82%,社区养老约12%,机构养老仅过50%。又儘管政府推动大湾区养老合作,但只有约18%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跨境养老,52.6%的受访者表示不考虑跨境养老,其主要顾虑在于医疗保障衔接不足、交通不便和政策认知度低。这表明跨境养老仍有巨大潜力,但前提是必须解决政策衔接和宣导不足等多重障碍。
养老体系需系统性改革
学会会长陈建新指出,当前养老体系正面临经济、居住、服务及跨境养老等四大挑战,强调特区政府与社会应在各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他建议强化经济保障,例如推动年金等金融创新;优化长者居住环境,具体可实施分级租金制度的长者公寓政策,并加大旧楼适老化改造补贴;加强社区健康服务,推广远端医疗等创新模式,并提升养老相关支援服务的覆盖率;培育银髮产业,例如提供政策优惠、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并加强与大湾区的跨境协作,升级跨境养老配套,让医疗保障无缝衔接,以及构建「双城生活」支持系统,例如为每月往返澳门与大湾区养老机构的长者提供船票或巴士票五折优惠等。透过多维度的改革与公私协作,才能为澳门长者构建一个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幸福晚年。
学会会长陈建新指出,当前养老体系正面临经济、居住、服务及跨境养老等四大挑战。(林嘉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