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八•一三」筹款抗日救国 各界积极支援前线书「小城大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类纪念活动,以缅怀那段波澜壮阔、英勇抗争的历史。在这片热潮中,澳门,这座曾被视为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世外桃源」,却以独特而坚定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不朽的抗日救国篇章。「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 第一队回国留影。(互联网图片)「 八一三 」二周年澳门各界献金纪念留影。(互联网图片)

澳门虽小,却以「小城大义」的精神,积极筹款支援抗战前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共赴国难的伟大情怀。

九一八事变后的觉醒

回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沈睡中的中华大地。澳门,这座远离战火的小城,并未置身事外。面对东北的苦难,澳门社会迅速响应,成立了「阖澳华侨赈济东北兵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掀起了一股抗日救国的热潮。

这一行动,不仅是对东北同胞的深切同情,更是对日本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标誌着澳门人民爱国情感的觉醒。

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标誌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斗争中,「义」字成为了澳门社会的关键词。黄包车夫们义无反顾地拉起「义拉」,为抗战筹款;歌女们登台「义唱」,用歌声传递力量;商铺们纷纷「义卖」,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

澳门各界,不分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着力量,共同书写了「小城大义」的壮丽诗篇。

「八•一三」献金运动的兴起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打响,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消息传到澳门,这座小城再次被爱国热情所点燃。

救灾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筹款工作中。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八•一三」献金运动办法,在澳门中华总商会内设立献金台,并在全澳设立了五个流动献金箱。

献金时间定为8月13日和14日,同时製作了1.2万个献金封筒,将全澳分为五个区,每区派出一队工作人员,预先将献金封筒分发给各团体、行商、学校、酒楼、茶室等,邀请他们届时携带献金封筒前来捐款。

8月13日,澳门中华总商会二楼的献金台前人头攒动,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共募集捐款折合国币1.5万多元。次日,又收得捐款折合国币7,000多元。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的献金愿望,救灾会决定将献金运动延期至15日。最终,三天内共募集国币3 万多元,展现了澳门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

四界救灾会的多样活动

与澳门各界救灾会相比,澳门四界救灾会的参与人数更广,活动更加多样。8月12日,经过筹备小组五天的精心準备,「澳门学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代表大会在柿山孔教学校隆重召开。来自中小学校、报社、学术研究社、音乐社、戏剧社、体育会等50多个团体的1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筹款大计。

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推举《朝阳日报》社长陈少伟为临时主席,并通过了组织章程和成立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救灾会的宗旨是「筹款赈灾、拯救受难同胞」,口号是「只知工作,不求名利;工作至上,民族利益至上」。自成立之初,四界救灾会便全心投入到抗战救国工作中,通过义演、竞技赛事、义卖、献金运动等多种形式筹集物资和款项。

他们曾一连三晚举办乒乓球比赛,吸引了澳门各界的踊跃参与和社会人士的捐赠;他们组织粤剧红伶等参与义演和唱曲大会,用艺术的力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发动各行业参与为期40天的义卖活动,参与商铺达100多家;他们还举办各类献金运动、捐输运动和沿门劝捐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抗战。

这些活动不仅筹集了大量物资和款项,更在澳门社会中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氛围。

创纪录的十万元筹款

1939年8月,为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两周年,澳门各界救灾会再次发起献金运动。这次活动持续三天,印制了2万个献金封筒,範围遍及澳门全岛和离岛以及偏远乡村。原定两天的献金活动,因参与人数众多而不得不延期一天。最终,三天内共筹得款项十万元,创下了历次筹款的最新纪录。

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澳门人民的爱国情怀,更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支持。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澳门这座小城以「小城大义」的精神,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从九一八事变后的迅速响应,到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争;从「八•一三」献金运动的热烈展开,到创纪录的十万元筹款;从四界救灾会的多样活动,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澳门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大义。

(本文部份内容引用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560~2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