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禅院: 盂兰火劫与百年未烬的信仰传承
普济禅院又称观音堂,是澳门三大古剎之一。每逢农曆七月盂兰节,禅院内香烟袅袅,僧侣为超度亡灵而诵经不辍,亦有不少善信前来上香祈福。然而,这座古剎与盂兰节的渊源中也曾有一场火劫——据史料记载,普济禅院在1866年盂兰节建醮期间不幸失火,大雄宝殿被焚毁,连丹墟外的栏砌石狮亦遭破坏。火劫之后,普济禅院在本地商贾及闽籍人士的慷慨捐赠下迅速修复,重现旧貌,足见其在澳门民间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座独一无二的古剎,经历寒霜烈火、百年风雨仍屹立不摇,历经濠江潮起潮落,见证莲花之城的坚韧与顽强生命力。
普济禅院又称观音堂,是澳门三大禅院之一,建于明朝末年,距今有约三百六十多年。(力报资料图片)
佛道融合:宗教信仰的多元象徵
明朝天启年间,循智和尚从内地来澳门开创普济禅院,三百多年来,普济禅院逐渐成为佛教在澳门最重要的道场之一。其殿宇飞檐翘角,雕樑画栋,处处体现中国古翚飞式名山古剎的风貌。禅院内还收藏了众多书画、书法,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寓居此地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及乃徒关山月等名家的大作。然而,普济禅院的魅力不止于此。细观禅院内部,儘管主祀观世音菩萨,但也同时禅院内亦供奉着许多非佛教的民间诸神,呈现出佛道相融的独特景观。这种兼容并蓄的信仰模式正是澳门独特文化基因的生动写照。
普济禅院内设有道教土地公神坛,呈现多元信仰融合的景致。(陈显耀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历史见证:望厦条约的签署之地
除了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意涵,普济禅院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扮演了重要角色。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美国不甘落于人后,于1843年派特使顾盛,偕同三艘战舰前往中国,企图用武力恫吓撞开清廷的大门。腐朽懦弱的清廷派大臣耆英与美国谈判,于1844年在普济禅院内签订中美第一条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中国从此被迫对美开放通商港口,并扩大美领事裁判权。如今步入普济禅院的后花园,可见一花冈石桌和四条长石凳,正是签订《望厦条约》的地方。
现代活力:文化遗产的生生不息
经历岁月磨砺,普济禅院依然在澳门当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它不仅是善信追寻信仰慰藉的场所,更是澳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普济禅院被澳门文化局评定为「纪念物」,是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每年盂兰节等节日到来之时,禅院的香火依旧鼎盛,见证澳门的文化根脉深植于历史与传统信仰之中,不惧岁月变迁,依旧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所着之《澳门编年史》第四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