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国庆牌楼: 盛世烟火前的家国情怀

2025年9月,澳门的夜空再度被绚丽璀璨的烟花点亮,年度盛事「第33届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于9月6日正式开始,将一直持续至10月6日,为国庆节及中秋节增添喜庆的节日氛围。时光倒流七十多年,在烟花汇演尚未出现的年代,澳门人以一种更为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搭建盛大的国庆牌楼。这些造型各异、色彩鲜豔的牌楼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澳门人对心中深藏的家国情怀的真实表达,亦承载着一段铭刻时代印记的历史故事。民族大团结曾是澳门国庆牌楼宣传的主题之一,图中为1962年位于海傍的「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牌楼。(澳门美术协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赤子之心:国庆牌楼的诞生

牌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多为装饰或纪念而建造,一般是在两根立柱之间以横榜相连,柱上造有斗拱形屋檐,下可通行人、车。而澳门的国庆牌楼在设计上,除了保留一些传统的中华文化特色外,更凸显了新中国刚成立时期的时代符号与政治色彩。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儘管当时澳门仍处于葡萄牙殖民管治之下,但广大本地爱国人士的心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随着解放军陆续解放广州、中山等地,澳门的爱国社团及工会开始自发组织庆祝活动,同年11月20日,澳门同胞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广州解放暨人民政府成立」大型庆典活动,并在新马路平安戏院前搭盖了庆祝牌楼,这便是澳门首座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牌楼。此后至1970年,每逢国庆,澳门都会搭建牌楼庆祝。

这些国庆牌楼的建造,并非是官方组织行为,而是民间自发活动。由于当时物质匮乏,牌楼所用的材料都较简陋,多以竹篾、木板为骨架,再覆盖以画布和纸张。这些粗糙的材料,却承载着最真挚的热情。在那个资讯不流通的年代,国庆牌楼成为了澳门居民了解祖国、表达心声的重要窗口。它们不仅是欢庆的标誌,更是维繫民族认同与国家情感的精神纽带。196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週年,澳门爱国人士在国际酒店附近搭建的国庆牌楼。 (澳门美术协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时代烙印:牌楼中的历史变迁

澳门的国庆牌楼,生动反映了当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及民生发展变化,具有鲜明浓厚的时代色彩和澳门特色。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庆牌楼的造型逐渐变化多样,设计者及建造者博採众长,既运用了包括斗拱、雀替及纹饰等传统中式建筑元素,同时融合澳门本地多元文化特色,从西式建筑门楼中借鉴艺术风格,令国庆牌楼的设计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牌楼的主题设计和内容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1952年反映农业水利建设成就的「荆江分洪」牌楼、1955年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工业牌楼,抑或1964年宣传民族团结的「大团结万岁」牌楼,甚至是在「大跃进」等特殊历史时期,出现带有「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无限好」及「澳门同胞爱国反帝大团结」等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标语的牌楼。牌楼的造型也逐渐变得更加宏大与複杂,出现大量包括工农兵学等立体人物群像,足以见证澳门与内地在时代的浪潮中同频共振。这些牌楼的图片,真实地记录了澳门同胞在特殊年代对祖国的朴素期盼和爱国热情。

使命召唤:跨越阶层的集体记忆

国庆牌楼的壮观与华美,离不开建造者的团结与奉献。1952年,时任中华总商会理事长何贤、工联总会理事长梁培等联合发起组成「澳门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有由陆昌领导的「美术组」,负责统筹国庆牌楼的设计、製作和搭建工作。 製作团队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有教师、私人戏院的工人,也有青年学生。他们在工余时间义务参与牌楼建造,从设计、搭架、装饰到灯光布置,仅仅凭藉着双手和热情,将一堆堆简单的材料变成一座座壮丽的牌楼。

如今,当市民和游客漫步在澳门街头,欣赏绚丽的烟花汇演时,可能很难想像半个多世纪前,这座海滨小城的人们曾为庆祝国庆徒手搭建起一座座精美的牌楼。那些牌楼虽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它们曾承载的家国情怀却从未褪色。从牌楼到烟花,庆祝国庆的方式纵然不断创新,但对于澳门人而言,那份爱国精神从未改变——它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或口号,而是源自艰难岁月中,依然愿意默默奉献的坚守和信念。正是这种精神,构成澳门人的身份认同,令这座城市在风雨中,始终与祖国同舟共济,共绘美好未来。天安门国庆牌楼在特殊的年代,代表了爱国同胞对于祖国的嚮往与热爱,图为议事亭前地的天安门牌楼。(澳门美术协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杨仁飞所着之《辉煌的篇章 永誌的回忆——澳门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牌楼历史》,载于《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澳门国庆牌楼回顾展》,澳门美术协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