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镜湖医院故事 从首位华人西医走向革命
国父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与澳门镜湖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澳门首位华人义务西医,因治癒澳门多位绅商的久病家人而声名鹊起,然而他深知医学虽能救人于一时,却难以拯救整个国家于危难之中。正因如此,孙中山以镜湖医院为起点,逐步走向革命之路。
镜湖医院前的青年孙中山先生铜像。(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
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同年9月,在镜湖医院总理吴节薇及绅商们的极力推荐下,孙中山踏入了这所历史悠久的医院,成为镜湖医院历史上首位华人义务西医。这一决定不仅开啓了孙中山与镜湖医院深厚的合作篇章,也标誌着他医术生涯的新起点。
镜湖医院对孙中山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医院不仅为他提供了当时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药物,还协助他从西方订购所需物资,为他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孙中山的医术得到了迅速提升,他凭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便在澳门医疗界崭露头角,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孙中山深知,医学虽能救人于一时,却难以拯救整个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正是这段行医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民众的疾苦,激发了他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
遭葡医排挤而离开澳门
然而,孙中山在澳门的行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他的名声日益增大,不仅华人患者慕名而来,就连葡人及外侨也纷纷求诊。这引起了葡籍医生的不满和排挤。
葡籍医生以在澳门行医须有葡萄牙医学文凭为藉口,禁止孙中山为葡萄牙人治病,并不许各药房为他处方配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孙中山的医业遭受了重创。儘管他极力周旋,但终归无效,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澳门,前往广州继续他的革命事业。
从医者到革命者的转变
离开澳门后,孙中山的政治抱负日渐成熟。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他深刻认识到唯有革命才是拯救国家的唯一途径。从此,他踏上了「医国」的征程,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儘管孙中山后来离开了澳门,但这里始终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站。1912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便再次来到澳门,下榻于卢廉若家的「春草堂」。他的到来受到了澳门各界的热烈欢迎。
在澳门期间,他重访了镜湖医院,与旧日同事和病患共叙往事。
孙中山铜像矗立镜湖医院
如今,在澳门镜湖医院的大门口矗立着一尊高达3米的孙中山铜像。这尊铜像身着医生袍、戴着听诊器,以纪念这位伟人在澳门留下的济世印记。它不仅是对孙中山医术的肯定,更是对他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
孙中山与镜湖医院的故事是一段医术与革命交织的传奇。从医者到革命者的转变过程中,孙中山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更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廖泽云主编之《镜湖春秋文物集I》,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2011;以及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所着之《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