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慈善路 仁心济世情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作为澳门境内历史悠久的民间华人社会福利团体,自1871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慈善救济的宗旨,为澳门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教育及殡葬服务,成为澳门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治十年 (1871年) 所建镜湖医院之正门旧貌。(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1941年镜湖医院难童收养所。(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由沈旺、曹有等热心人士于1871年在澳门连胜街创立。初期,慈善会以中医服务为主,致力于赠医施药、安置疯残、停寄棺柩等慈善工作,有效缓解了当时澳门底层社会对医疗及救济服务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变迁,慈善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教育、殡葬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892年,年轻有为的孙中山先生从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毕业后,受聘于镜湖医院,成为该院首位西医,也是澳门首位华人西医。他的到来,不仅为医院引入了西医诊疗技术,更为澳门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镜湖医院逐渐发展成为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性医院。

争取华人医生手术权

然而,澳葡当局规定,凡行医于澳门,须持有葡国文凭。孙中山先生不得已在1893年9月26 日之后离开澳门。在其后50余年,镜湖医院不断争取澳门华人医生的权利,但华人医生手术权一直得不到解决。

1941年镜湖医院西医顾问团致函镜湖值理会,倡建手术室,并在报告中疾呼:「犹忆孙中山先生在镜湖医院行医之时,曾因我国多年积弱欲割一胱石而不可得,乃感不平等条约束缚之苦。科学无国界,研究无畛域。医学既非限于某一人种所能独享。」

值理会遂正式向政府申请、并送交手术室图则,直至1943年澳葡当局才批覆准予设立手术室,但仍坚持华人医生没有手术权,施行手术须由葡籍医生到场负责。期间几经周折,值理会林炳炎主席及柯麟医生等积极争取,1945年终于取得澳门华人医生手术权。

手术室开幕后,由1945年5月至1946年8月仅年余时间进行手术近600宗,不但减除本澳市民病痛,中山境内、江门附乡前来就医者亦不少。远近慕名,有口皆碑,成绩斐然,患者因施手术得庆再生。

医院自1871年落成以来,始终秉承「济世为怀,救死扶贫」的宗旨,为澳门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医院拥有三座医疗大楼,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微创外科手术器械等,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镜湖医院赠医处。(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拓多个机构服务市民

除了镜湖医院,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还下设多个重要机构,包括镜湖护士助产学校、镜平学校及镜湖殡仪馆等,共同构成了慈善会的服务网络。

镜湖护士助产学校创办于1923年,是澳门最早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学校依据中华护士学会制定的规章设置课程,分科教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多年来,学校为澳门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护理毕业生,为提升区域护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学校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镜平学校由镜湖小学与平民小学于1948年合併而成。学校位于俾利喇街,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澳门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年来,镜平学校秉承「兴学育才」的宗旨,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澳门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镜湖殡仪馆作为慈善会的重要服务机构之一,镜湖殡仪馆长期致力于为贫困居民提供减免殡葬费用的善终服务。自1871年建院以来,慈善会便承担起施棺殓葬的重任,为无数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关怀。1966年成立的殡仪馆现今设有先进的设施和服务项目,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成就百年慈善团体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澳门市民提供了大量实质性的帮助。在医疗领域,医院通过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澳门的医疗水平,为市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医院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灾害救援工作,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领域,慈善会通过兴办镜平学校和镜湖护士助产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澳门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澳门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外,慈善会还积极参与社会救济和灾害救援工作。

在历史上的多次风灾、水灾和火灾等灾害中,慈善会都迅速响应,组织救援队伍和筹集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这些行动不仅缓解了受灾群众的困难,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作为澳门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慈善初心和使命担当。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娄胜华所着之《澳门社团》,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基金会,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