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颱风的警示: 唯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之路

从2020年至2024年,澳门平均每年发出颱风预警约13次,其中8号风球或以上达到16次。2023年的“苏拉”和2024年的颱风“摩羯”,让沿岸低洼区再度面临浸水风险。而今年的超强颱风“桦加沙”的强度及风暴潮威胁极可能达到与2017年“天鸽”及2018年“山竹”相若,甚至更高的破坏性水準,将对澳门构成严重威胁。频繁的极端天气不仅扰乱了社会生活,也不断提醒我们:防灾不能只停留在风暴来临前的仓促準备,而应通过绿色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的韧性。

回顾过去,“天鸽”的教训至今难忘。那一场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4.7 亿元,公共设施和私人财产严重受损,社会运转一度陷入瘫痪。此后,澳门在民防体系建设、资讯发布机制、基建加固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但近年来颱风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表明,仅靠临时性措施仍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相关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温升高,为颱风增强提供了更多能量;降雨的集中化与风暴潮的叠加效应,则进一步放大了沿海城市的风险。对于澳门这样一座小而密集、老旧社区众多的城市而言,极端天气的冲击更是首当其冲。

防灾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每一次颱风过后,政府与市民都要承担沉重的修复成本:道路清洗、排水系统抢修、商户损失、旅游业停摆。长期依赖这种“灾后修复型投入”,不仅代价高昂,也不可持续。相比之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投资,能够带来更长远的效益。例如,发展低碳能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减缓气候风险;提升海堤和排水系统,能有效降低水浸风险;推广绿色建筑标準和透水地面,则能提升城市整体的承灾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注入持续动力。

当然,绿色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和低碳项目的落地;企业应主动调整发展方向,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旅游,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市民则可以从日常点滴做起——节电、节水、减少浪费,让绿色生活成为习惯。唯有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形成合力,澳门才能真正从“被动防灾”转向“主动适应”,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桦加沙”的来袭,再次为澳门敲响警钟。未来或许仍会有更猛烈的风暴,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绿色发展,让这座城市在风雨面前更为从容。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临时的加固与补救,而在于提前建设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唯有如此,澳门才能在极端天气的考验下稳健前行,在风雨之后依旧保持生机与活力。

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理事 肇庆学院讲师谭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