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旅客人山人海 商户叹人潮难化钱潮

内地「十一」黄金周长假期至昨(8)日结束,据旅游局统计,首七日有105.5万人次旅客访澳,日均15万人次,按年升7.4%,当中内地旅客日均有12.5万人次、香港旅客日均1.5万人次。旅客入境高峰在上周六(10月4日),共有19.1万人次访澳。旅客数量表现不俗,惟旅游区商户大叹「旺丁唔旺财」,儘管各个旅游景点出现人山人海景象,却难掩消费乏力问题。不少餐饮业、零售业均反映生意大不如前。虽然今年黄金周旅客数量可观,但不少商户表示旅客消费力仍然疲弱,生意不如预期。 (林嘉欣摄)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与中秋相连,带动旅客数字增长,首七天访澳旅客有逾105万人次。为更好地了解商户营业情况,本报特与中区南区工商联会会长李卓君进行访问详谈。他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大三巴的人流的确是非常旺盛,但旅客消费力真的很差,甚至比今年「五一」期间还要差。这一点是很出乎意料,因为年初时,我们看到国内股市回暖,理论上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应该会更「疏爽」,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只能用失望来形容。「不只是我的金店,身边很多餐饮业、零售业的同行,包括关前街一带的商户,都反映生意大不如前。」

经济环境影响旅客消费信心

对于造成这种「旺丁唔旺财」的核心原因,李卓君认为主要有两大成因。第一是国内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信心;第二是Z世代的消费模式改变,消费要求比以前更高,澳门有部分消费供给可能没能及时跟上他们的需求,形成了明显的落差。

行人专用区商户生意两极化

另一方面,关于关前后街首次试办临时行人专用区情况,李卓君直言,一开始确实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行人专用区能聚集人气,带动消费,但结果事与愿违。虽然如此,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自带流量」的特色餐饮或零售品牌,凭借自身的产品和口碑,确实做到了「奇门于市」,生意相对稳定。他指出,现在做生意,必须把产品质量、服务、卫生这几样基础做好,还要学会在线上「做流量」。否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真的很难生存。儘管特区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支援中小微企业,但消费群体的变化太快,商户必须主动学习适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有业界人士称,现在做生意一定要懂「做流量」 ,才能做到 「奇门于市」 。(林嘉欣摄)

酒店业:黄金周度假村酒店爆满

至于黄金周酒店入住率方面,酒店协会会长王淑欣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从区域分布来看,金光大道沿线的休闲娱乐度假村酒店表现亮眼,整个黄金周都处于「爆满」状态;而旧区的酒店则出现激烈竞争的情况,但整体入住表现不及度假村酒店。酒店入住率高峰期为假期的第三日。

她指出,随着「一签多行」及「团进团出」等惠澳政策实施,便利旅客赴澳旅游,但目前大多活动普遍集中在金光大道、大三巴等一带,希望政府未来在塔石广场、金莲花广场等举办更多活动,带动人流及附近酒店入住率。她又称,本澳酒店现时以内地客为主,希望政府未来持续加强拓展东南亚及外国市场,酒店业界亦会开展更多培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素质。另外,展望本澳今年年底有多项盛事活动即将举行,王淑欣预料酒店入住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