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修复到活化共生的城市智慧

如今的大三巴牌坊前游人如织,每年有2,000万游客访澳游览「世遗」景区。(卢嘉志摄,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

2005年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澳门而言并非终点,而是开启了长达二十年充满挑战的保护、管理和监测之旅。如何在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澳门特区政府和市民共同面对的课题。这份挑战不仅关乎对建筑本身的维护,更涉及如何保留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

不止保护:从维修到活化

在申遗成功后的二十年里,澳门在历史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澳门历史城区包含大量中西融合的建筑,从教堂、庙宇到民居,每一处的修复都需遵循严格的国际準则。同时,特区政府也开始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遗产得到科学且永续的管理。特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澳门特区第11/2013号法律)和《城市规划法》(澳门特区第12/2013号法律),均于2014年3月1日生效实施,为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历史城区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法律保护框架。文化局与文化发展基金亦推出历史建筑维修资助计划,支持对历史或文物建筑进行检查维护。

然而,单纯的「保护」并不足以让历史城区延续生命力。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生活「活化共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澳门政府推出了多项「活化」计划。例如,中西药局、郑家大屋都是成功的活化案例,在文化局的支持下,于这些建筑周边增添文创空间、开办艺术展览、适度增加商业气息,令其重新被赋予新的功能,而非仅仅作为「打卡」景点。游人如织的福隆新街亦属于特区政府六大历史片区之一。 (新闻局资料图片)

以人为本:重燃旧区活力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源于生活在片区的人们。特区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历史片区活化工作,联手六大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在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同时,推动文化保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澳门和全球许多旅游名城一样,面临旅游承载力的问题:人潮激增、旅游区舖租飙涨,不断挤压原住居民的生活空间。对此,澳门社会各界从未停止探索——从控制人流到联合社团激励青年创业,力求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申遗二十年,是一场考验城市智慧的长跑比赛,从单一「保护」走向多元「共生」,这条路并不轻鬆。未来,澳门仍须不断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及社区发展之间权衡前行。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世界遗产真正永续生存。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郭旃所着之《「历史性城市景观」视野中的「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十週年的回顾与期待》,刊于《RC文化杂誌》2015年夏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