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婴儿去哪了? 青年视角下的低生育率困境

我们这代人正面对着「生不起、养不起」的现实困境。澳门出生率全球倒数第七,去年仅有3607名新生儿。作为澳门青年,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澳门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0.68,意味着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不到一个孩子。这个数字远低于人口替代水準的2.1,甚至比香港和韩国更低。更让人忧心的是人口结构变化——老年人口佔14.6%,少年儿童仅12.5%。我们这新生代年轻人未来将负担更重的养老压力,却缺乏足够的下一代支持。

一、育儿津贴:看似美好却门槛重重

政府推出每年18,000澳门元的育儿津贴,表面上看是诚意满满。但仔细一看,申请需要父母在澳门社保供款12 个月以上等条件。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不稳定或从事非传统行业的青年来说,无形中设置了障碍。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反而被排除在外,这样的政策设计明显与现实脱节。

二、住房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在澳门,住房问题是压在年轻人心头的大石。房价高企,居住空间狭小,连自己都难以安身立命,更何况养育下一代?虽然政府表示正在研究按子女人数分配公屋的方案,但具体细节和时间表仍然模糊。与其空等未知的政策,不少年轻人选择直接「躺平」不生。如住房政策:除了重新研究按子女人数分配公屋的方案:加快公屋、社屋的上楼速度,缩短轮候时间,让年轻家庭能够早日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三、单一政策的局限性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韩国等国家投入大量资源鼓励生育,效果却不彰显。这说明单靠经济补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支持系统:从住房、就业保障到托儿服务,从弹性工时到消除职场生育歧视。特别是对职业女性来说,如何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至今没有好的解答。

作为澳门青年,我们并非不喜欢孩子,而是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佛系生娃」。与其寄望于零星的补贴,我们更期待一个真正友善的生育环境——那里的房价合理、工作与生活能够平衡、育儿不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硬仗。只有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才能真正减轻年轻一代的生育压力,让他们愿意生孩子、敢于生孩子。当生育不再是一件充满负担和担忧的事情,澳门的婴儿才会重新出现在统计数字中,人口结构也将逐渐趋于合理,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滙青研社会长梁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