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长者适用休憩空间 推动澳门友善老龄化社会建设
根据政府最新数据,2024年末澳门总人口为68.8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至14.6%,老化指数已达116.6%。这一数据清晰显示,澳门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长者群体的生活品质与健康保障亟需社会重视。
休憩区一直是澳门长者进行康体锻炼、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政府对全澳各公园和休憩区设施进行增补翻新,致力提升居民使用体验,这些工作值得肯定。然而,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现有休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已难以满足需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多数休憩区的设施规划未能充分考虑长者的使用习惯和运动需求,无障碍配套设施尚待完善。许多长者反映,户外休憩区缺乏遮荫挡雨装置,天气不佳时便无法使用;同时设施经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存在安全隐患。
就完善长者休憩空间,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正在推进青洲和台山8个休憩区的重整工作,通过综合考虑区内人口结构和使用者需求,合理分配功能区域。公众期待了解这些项目的具体进展,以及相关经验会否推广至其他区域。特别是在长者聚居区,建议增设适合太极、健身操的专用场地,引进融合乐龄科技的低强度健身器材,有效提升长者锻炼意愿和安全性,推动智慧养老社会发展。
其次,建议在室外休憩区加设遮阳挡雨设施,增强器材防滑性能,建立更频繁的巡查机制,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同时,笔者认为应积极规划建设更多室内休憩活动空间,让长者和市民在天气恶劣时也能享有舒适的活动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凼仔中心区人口密度持续攀升,区内长者对休憩设施需求日益迫切,目前仅靠海滨休憩区和中央公园两个大型空间已明显不足。随着凼仔中区-2详细规划的编制推进,社会期待政府能将大型休憩场所建设纳入规划蓝图,进一步完善该区休憩空间网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打造长者友善的公共休憩空间,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举措,更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期望政府持续聆听长者心声,积极完善各区休憩设施,为澳门长者创造更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乐」的社会愿景。

直选立法会议员郑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