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商机培育人才 保障就业惠及民生
最新数据显示,本地居民失业率为2.6%(7,600人),数字看似平稳,却未能全面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不少市民仍面临“搵工难、人工低"的现实挑战——青年一如既往在“骑牛搵马"的路上徘徊,而因行业转型的失业群体,则在勒紧裤带中度日。部分行业复甦缓慢,加上消费力疲弱,企业招聘意欲下降;同时,外僱政策调整未能有效配合本地就业需求,令青年与失业群体在劳动市场上处于被动。
笔者认为,政府若要回应当前困境,对中小企业的支援不应只停留于临时性的“帮扶",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培育"。唯有营造适宜的营商环境,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健康成长。笔者建议,可透过对闲置土地的重新利用和盘活改善,针对已定位为商业区的地块,规划好新兴产业与特色商业项目的引入,以有效带动人流、激发区域活力,令原有商圈与新建设互相串联,达至资源共享与经济协同发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市民在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期提供坚实的安全网。
另一方面,市民求职意愿主要集中于文职及零售行业,对如银行业等稳定职位抱有高度期望。这些岗位普遍属于本地居民“想做、能做",但目前仍存在由外僱担任的情况。因此,外僱退场机制应优先针对此类职位,真正落实“本地居民优先就业"。
笔者同时强调,大型企业因职位层级完善,更具备培养本地人才的条件,理应承担更多培训责任。建议设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企业培训本地员工晋升至中高层,在合理调控外僱数量的同时,为本地居民建立清晰的发展阶梯。而一些企业存在不规範做法,如聘请本地居民任兼职工作,实际由外僱长期承担主要工作;或拆分岗位并压缩工时,导致本地员工收入不稳。政府应强化审批后的跟进与抽查工作,严查不实招聘行为,确保本地居民的就业权益得到实质保障。

民众青年会副理事长谈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