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葡平台複合型人才短缺的困境 与核心问题分析
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其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兼具中葡语言能力、专业技能与国际视野的複合型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这类人才的供给与平台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显着落差,已成为制约平台功能深化的关键瓶颈。此问题的核心重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结构性失衡:语言与专业技能割裂 当前澳门具备葡语能力的人才,多数集中于语言翻译、基础行政或传统文旅等领域;而具备金融、法律、会计、高新科技、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往往缺乏足够的葡语沟通与应用能力。这种「懂语言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语言」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在推进具体的中葡商贸项目时,需要组建庞大的翻译与顾问团队进行衔接,大幅增加沟通成本与时效,更严重影响决策效率和专业服务的深度。
二、人才流向不均:公私部门吸引力悬殊 由于工作稳定性、薪酬福利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具备中葡双语优势的複合型人才,普遍倾向于进入政府部门、公立机构或大型博企。这种单一化的流向,导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人经济部门在拓展葡语国家市场时,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私人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与公共部门竞争的薪酬包,使其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中葡人才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其结果是,推动平台建设的核心动力—市场主体—因人才不足而活力欠缺,形成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化运作受到严重制约。
三、人才培养脱节:教育体系与实务需求存在落差 澳门现有的教育与培训体系,複合型中葡人才的培养存在实务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葡语教育侧重于语言文学本身,与金融、科技等现代产业知识的结合不足,学生缺乏在模拟或真实商业场景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专业学科的教育也较少融入针对葡语国家市场的案例研究与跨文化沟通训练。这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经过企业长期的再培训,才能满足实际岗位要求。此外,针对在职人士的进修渠道不足,尤其是能够结合最新行业动态与葡语国家经商环境的高阶培训项目稀缺,使得现有人才库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响应中葡商贸合作中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需求。
总结而言,澳门中葡平台正面临着複合型人才「培养不出、招不到、留不住」的三重挑战。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人才流向私人市场,并加强产学研协作,方能为中葡平台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际葡语市场企业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梁伟明